近年來,海東市堅持將綠色環保、收益長期穩定的光伏產業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通過進一步明確產業發展思路、研究分析扶貧項目、深入推進光伏扶貧項目工作,把土地和光照資源優勢轉變為群眾兜里的真金白銀,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截至3月底,海東市190.8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累計發電量8億千瓦時,累計收入4.36億元。
據了解,海東市190.8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項目由政府全額出資確權到村,全市共建10個光伏電站,項目占地面積共5888畝,總投資12.8億元,采用集中式分8個聯村電站設計建設,流轉及征用土地面積為6013畝,惠及6縣區634個貧困村257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該項目自2018年9月初開建,2019年全面建成并網發電,同年12月份開始收益。項目的建成為海東市保質保量完成貧困村集體經濟破零任務,實現全市脫貧摘帽“清零”目標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
既是綠色能源,又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陽光”帶來的不僅是溫暖,更是實實在在的收益。
蒲化旦是樂都區壽樂鎮昂么村的村民,母親因患有眼疾,勞動能力弱。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村委會想到了村里的光伏電站,便專門設置公益性崗位,聘請蒲化旦的母親為昂么村的保潔員,力所能及地打掃村內主要干道和村級活動室。“現在我母親一年下來穩定收入能有6000元,幫我分擔了部分經濟上的壓力。”蒲化旦說。
依賴光伏產業的發展,村集體經濟有錢了,昂么村的基礎設施也逐漸齊全起來,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觀,就連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比以往好了許多。
一塊塊把光能轉化為電能的光伏板,已經成為海東各縣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陽光收益”。據統計,截至3月底,我市光伏產業收益費用累計撥付到村3.46億元,共在全市各縣區設置公益性崗位8660人,公益崗位設置向脫貧人口和邊緣易致貧人口中的半勞動力、弱勞動力傾斜,參與光伏公益崗位的脫貧戶年增收達到6000元至12000元,為光伏電站所在的行政村每年增收10萬至20多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