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正本清源 “塑”綠色生活
塑料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污染。今年兩會期間,來自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就加快推廣可降解塑料、消滅白色污染、真正塑造綠色生活的議題進行了探討。
加速推動白色污染治理,科學穩妥推廣塑料替代產品、減少非可降解塑料的使用,是保護生態環境、降低碳排放、助力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為此,全國人大代表,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廖增太建議,健全生物可降解塑料長效監管機制,加強配合行業全生命周期管理。
“要從根本上解決白色污染,必須推廣檢測標準清晰、認證步驟明確、土壤降解機理研究透徹、全世界廣泛認可的全生物可降解材料。”廖增太建議,按照國務院《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要求,全面審查、更新、制訂有關標準,進一步完善統一、規范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認證體系,科學界定可降解的標準;建立全生物可降解塑料純樹脂白名單,從純聚合物角度定義全生物降解,發布并實時修訂能通過全生物降解標準檢測的聚合物名單,根據材料結構創建快速檢測方法以鑒別抽檢產品材料類型,規范可降解塑料監管標準。同時,要加大非可降解材料違規生產、銷售、使用等行為處罰力度,杜絕“偽降解”材料引起的次生污染,以及擾亂生物可降解塑料市場的行為。以此助力各地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快速、高效、合理地鑒別生物降解制品,加強市場監管,完善落實國家禁塑政策,堅守生物可降解塑料產品質量安全環保底線。
2020年12月1日起,海南省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膜袋和塑料餐飲具,取得了很好的環保效果。廖增太建議,進一步擴大禁塑試點范圍,在全國直轄市、省會城市、一線城市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及銷售,并將禁塑范圍從現有的購物袋、連卷袋、垃圾袋、外賣包裝等日用包裝,擴展到電商領域所需的快遞包裝(含葫蘆膜、氣柱膜等緩沖包裝),家電等防塵包裝,農業領域的地膜等易產生污染的塑料制品,并制定稅收減免等相關激勵措施鼓勵企業禁塑限塑,實現生物降解塑料的有效替代,推進塑料產業綠色發展。
廖增太還建議,建立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廢棄物收運處置體系,鼓勵建設好氧堆肥設施,加強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生物降解膜袋制品可與廚余垃圾、農業廢棄物、畜牧糞污等共同堆肥,實現完全降解后不僅能減少環境污染,經無害化處理后的堆肥有機質還可返回生態系統,實現循環利用,改善土壤肥力。他建議在國內重點城市社區引入試點堆肥站,實現社區廚余垃圾與生物降解垃圾袋的就地減量處理,助力提升全國塑料垃圾無害化處置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聯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月明也認為,雖然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生產國,但該產業目前還存在成本過高導致市場使用積極性不高、回收處理政策和設施不完善、循環利用相關研究不深入、市場魚龍混雜等問題。
對此,他提出四條建議。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廣生物可降解塑料應用。結合垃圾分類加強科普宣傳,強化“限塑令”政策實施和監管力度,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細化分類、科學推廣生物可降解塑料,使之真正解決環保難題。如應用全生物降解的農用地膜可避免回收難題,使用可與廚余垃圾共混堆肥的餐具、垃圾袋等可降低分揀成本。
二是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終端分類體系和回收處理基礎設施。在垃圾分類中增設生物可降解塑料類別,將廢棄的垃圾填埋場改造成工業堆肥廠,處理無法循環利用的可降解制品。
三是提高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資源化循環利用水平。支持相關技術開發,推動形成具有示范意義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生產、使用、回收處理循環利用產業鏈。
四是進一步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產品標準體系,加強市場監管和可降解標識管理,加大對“偽降解”產品的懲治力度,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華陽新材料集團化工研究院化工新材料研究室主任童明全認為,由于錯誤理解、綠色營銷以及盲目推廣,生物可降解材料產業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亂,如替代市場有限、部分材料降解有條件、價格偏高、質量參差不齊等,發展面臨一定阻礙。
童明全建議,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宣傳;規范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加強禁塑的執法力度;強生物降解材料的應用示范;對生物降解材料產業提供政策支持。他同時建議,通過政府統一采購提供給農戶等方式加快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廣應用,加大對生物降解地膜配方研發、示范推廣項目的支持力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