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減碳減排重在工業 碳排放法規標準亟待出臺 |
(時間:2020-7-6 10:31:34) |
當前中國現代化進程正面臨關鍵階段。面對疫情影響和經濟轉型,中國如何轉危為機?“十四五”規劃即將開啟,中國綠色經濟怎樣實現長足發展?中國工業如何節能減排? 6月28日,中國新聞社和能源基金會聯合舉辦 “能源中國——中國未來五年:為后疫情時代的高質量增長注入清潔低碳能源”國是論壇,試圖為上述問題探尋答案。 降低碳排放重在工業 清潔化、低碳化是當前全球能源發展的主基調,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堅持新的發展理念,正由規模和速度型的高速增長,向質量和效益提高的高質量發展轉型。 工信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談及中國低碳發展時指出,按照2015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的 《巴黎協定》框架要求,中國提出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排放量2030年達到峰值并爭取提前。中國為實現2030年履行 《巴黎協定》的承諾作出了實實在在的努力,在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非化石能源占比、森林蓄積量等四個目標上,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李毅中指出,嚴格控制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防止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災難,這是全世界的共識和行動。根據有關公開數據可計算出,2019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累計下降超過50%,由此看實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是有把握的,但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峰還要付出巨大努力。 李毅中表示,當前中國工業耗能占總耗能比例、煤炭占能源消費比例均遠高于全球水平,非化石能源占比則低于全球。未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重在工業,重在能源革命,重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這方面,應關注煤炭、關注煤化工、煤制氫等。在目前技術條件下,要防止盲目發展煤化工、煤制氫,不允許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要避免造成生態破壞、氣候變暖等新的風險。建議加快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術 (CCS)的研發和產業化,對煤化工、煤制氫等排放二氧化碳盡快制定法規標準并嚴格執行,從而使減排減碳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有關方面要把 ‘節能減排’四個字展開,在 ‘節能降耗、減排治污’上下功夫。如制造業在工藝節能、設備節能、循環經濟、產品節能等傳統做法基礎上,要深入開展以綠色低碳、產品質量和智能制造為中心的技術改造,把技術改造檔次提高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并在清潔高效等方面趕超國際先進水平。”李毅中建議。 發展可再生能源助推綠色轉型 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如何加快向綠色低碳轉型,實現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轉變,如何推進清潔低碳能源發展,不僅直接關系本國前途,也是海內外的關注焦點。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為 “十四五”開篇帶來了一個始料未及的新背景,造成的沖擊會在 “十四五”初年形成市場疲軟的短期局面,但這又提供了一個化危為機的機遇,可在這一形勢下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和相應的改革。“發展可再生能源能有利于中國的能源安全、能源韌性、能源獨立性的提高,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并作出積極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表示。 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國家發改委原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認為,中國應不斷提高節能水平,提高綠色低碳能源的比重。需要進一步提高風電和光伏發電的比例,及其他非化石能源占比,要實行較大力度的電能替代,且是低碳電能替代。中國可穩步降低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提高中國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作為能源工業的重要構成,煤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散煤用量較大,散煤燃燒排放污染物約為電煤的10到20倍。以2015年為基準年,散煤燃燒對中國PM2.5濃度的貢獻超過四分之一,如果不對散煤進行大規模清潔能源替代,到2030年散煤燃燒對中國PM2.5污染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的水平,這對環境影響非常大。”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張強坦言。 據其介紹,民用部門散煤的退出不僅可以治理碳排放,還關系到農村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村居民由于負擔不起清潔能源,可能會使用秸稈、木柴代替,這可能造成健康損失。中國要打贏脫貧攻堅戰,能源貧困也是貧困的一種。 對此,張強建議, “在未來五到十年中,要考慮怎么給貧困人群提供清潔并可以負擔得起的能源,消除貧困標準中增加清潔能源使用方面的指標。” “發展清潔能源不應走回頭路,更應在兼顧短期基礎上著眼長遠,夯實低碳綠色發展的新動能,打造更加多元靈活、高效的清潔能源體系,走一條與環境更加友好,能夠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的新的增長道路。”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濟師鄭朝暉表示。 在其看來, “十四五”規劃期間是風電和太陽能行業進入平價時代的拐點,是風電等清潔能源走向主流能源的關鍵一步,新技術的應用,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以及政策環境的進一步的完善,將加快行業從過去粗放式向經濟化轉變,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從而在根本上確立清潔能源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地位。 另據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介紹,目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電成本大幅度下降,光伏器件從2000年的每瓦50元,下降到2元左右。現在的成本基本變成了安裝空間成本、接入成本、消納成本等。 “實現低碳根本在于改變中國的能源結構,由現在的化石能源為主變成可再生能源為主。”江億說。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