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十三五”暖春:如何把握光伏投資市場? |
(時間:2016-1-25 9:09:45) |
一、全球光伏產業發展概況 光伏產業作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能源道路,已經逐漸上升為全球能源戰略。全球各國都在積極布局光伏產業發展。 從2004年全球1吉瓦的需求,到2015年全球57吉瓦的光伏裝機需求,每年全球光伏市場的增速都超過了20%,這不僅超過了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規律,甚至超過了任何一種新能源形式的發展。光伏產業投資已從2004年的120億美元擴張至2014年的1500億美元,超過10年10倍的增速,躍居新能源投資之首。 光伏累計裝機方面,德國依靠先前的巨大優勢以38.2GW的規模仍占據第一。中國和日本憑借近兩年最強勁的發展勢頭超越意大利排名二三位。美國則甩開了與西班牙的差距,以18.3GW的規模排名第五。此外,英國、澳大利亞、印度等國累計裝機都超過了3GW,而全球已共有20個國家裝機超過1GW。截止2014年底,全球光伏總裝機177GW。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中國、日本、美國等體量較大市場,以及英國、印度、智利等新興市場。 光伏發展的產業鏈包括硅料、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應用系統5個環節。上游為硅料、硅片環節;中游為電池片、電池組件環節;下游為應用系統環節。整個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呈明顯的金字塔分布,隨著產業鏈的增加市場容量和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由于硅料特別是高純度的硅料在整個光伏產業鏈中利潤最高,因此處在上游的企業所獲得的利潤很明顯的高于下游企業。 晶硅電池技術的成型、政策力量的扶持與產業資本的涉足幫助光伏行業度過了幼稚期及成長初期。目前全球光伏產業已步入成長中后期,其特征為:政府不再盲目加大補貼,而是通過調整補貼維持企業一定的利潤水平;產業資本瞄準補貼和優惠政策開始涉足光伏投資,但受限于較高的度電成本(0.06-0.2美元/度),盈利仍主要來源于政府補貼。 二、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現狀 中國的光伏產業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每年以400%的速度快速發展,短短5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中國光伏產業取得的進步世界矚目。2014年底,國務院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太陽能裝機目標將達到100GW。 但國內光伏產業“大躍進”的結果是:國內光伏產業鏈呈“U”性--沒有技術,上游不容易進去;沒有市場,下游生存空間太小,我國光伏企業多集中在產業鏈的中游,形成“兩頭在外”的格局,即晶硅原材料的供應主要由海外控制,光伏產品的終端市場也主要由海外提供。甚至可以說是“三頭在外”,中國光伏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也在海外。 因此,我國光伏行業的對外依存度相當高。2012年后,歐美持續對國內光伏的“雙反”打擊使得我國光伏產業進入寒冬--產能嚴重過剩,大批企業倒閉。對我國光伏產業“大躍進”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似乎歐美貿易“雙反”、歐洲削減補貼,歐債危機等都是導致光伏產業危機的重要因素。然而,從更深的層次進行反思發現光伏產業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 (1)光伏行業攫取暴利的投資思維并沒有給光伏行業帶來技術,僅僅是資金和快速吸取利潤的做法,不能夠支持行業健康正常成長; (2)傳統低端制造業的思維--擴大產能--對整個國民經濟結構形成了深度的“捆綁”,造成了產能的無序擴張; (3)行業內長期存在低價中標行為和較低水平的行政弊端。 三、光伏產業發展前景 從總體范圍來看,光伏產業發展正在走向全球化、智能化、金融化。具體來看,未來全球光伏產業發展呈現下列幾大趨勢。 (一)未來能源生產清潔化、能源消費電氣化,主要來源于光伏發電 未來能源的發展道路將形成兩個“替代”--清潔替代:在能源開發端,以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電能替代:在能源消費端,以電能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直接消費,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中的比重。未來能源發展的“兩個替代”趨勢成為光伏發電成長的催化劑,將光伏發電推向能源發展的主峰。 (二)能源配置全球化、網絡化 從總量上看,太陽能資源超過100萬億千瓦,遠遠超過人類社會全部能源需求,但分布并不均勻。從世界清潔能源資源分布來看,赤道及附近地區太陽能資源(占全球總量的30%以上)十分豐富,將成為全球能源開發的重要戰略基地。構建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通道)、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導、全球互聯的集中分布智能電網:“清潔能源+特高壓電網+泛在智能電網”,是實施“兩個替代”和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國,國務院已經提出《互聯網+智慧能源行動計劃》,11項重點行動將會啟動“第三次工業革命”,使能源自我供給自我消費、互聯互通、智能調節的夢想越來越清晰。 (三)從政策驅動走向需求驅動 過去幾年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2015年光伏電成本已實現工業用戶平價。2020年將實現居民用電側平價,2025年將實現與煤電在批發側更優的成本競爭優勢,光伏電站不僅可以通過售電收益,還可以參與碳交易獲得收益,再加上不斷深化推進的電力體制改革,這一切必將助推光伏產業更快走向用戶驅動。 (四)從傳統投融資走向互聯網金融 《中國2050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前景暨路徑研究》顯示,到2050年,我國光伏電站建設目標為2700GW。相比今年上半年,我國累計建設光伏電站僅35GW,與此對應的資金需求分別為2100億/5000多億,傳統金融思維難以滿足未來的資金需求。 近年來,光伏電站因其投資回報率較高(無杠桿IRR是10%左右,70%貸款情況下IRR在15-20%)成為發達國家穩健資本的熱門投資產品,非常適合從互聯網渠道融資,直租、售后回租、定增+可換股債券、互聯網金融、眾籌模式、信托、境外低成本資金等。擁有龐大資本和政府資源的企業紛紛主體已經開始推出各種以光伏為主體的金融產品。 如“和靈資本”是我國第一個光伏電站產業基金,阿特斯、晶科、保利協鑫嘗試推出資產支持證券(ABS)、YieldCo等金融創新產品和融資模式,聯合光伏推出首個以光伏電站為投資方向的“眾籌”產品“綠能寶”系列等等。市場資本將替代政府補貼主導光伏產業的發展。 四、光伏產業投資機會 投資光伏產業就要緊抓光伏產業發展的趨勢和前景,投資于未來的成長要素。對于光伏產業投資的建議如下。 1.依托互聯網、云計算等建立“新能源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平臺,開發應用智能化電站管理系統,對發電站運營數據及過程實行實時監測和管控。發展“分布式+互聯網”模式,實現能源自我供給自我消費、互聯互通、智能調節。如愛康科技的電站后市場模式、聯合光伏與華為合作開發的光伏電站智能管理系統。 2.推動光伏向金融化、證券化的方向發展,甚至發展“光伏+互聯網+金融”模式,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光伏金融產品吸引市場資本流入,實現解決融資需求的關鍵問題。如聯合光伏推出“眾籌”產品“綠能寶”系列。 3.技術突破引領行業發展。提高光伏電池的轉換效率,降低發電成本,實現光伏組件全自動流水線等。如保利協鑫能源發展“兩端戰略”,專注于高技術和低成本的光伏制造領域;科力能源可以將碲化鎘薄膜電池成本在2016年做到$0.3/W;博碩光電成為全球第一家和唯一一家能夠生產完整的光伏電池組件全自動生產線設備的企業--即從流水線的第一臺設備到最后一臺設備,全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己制造,設備在研制過程中,采用全新的工業4.0設計理念,自始至終貫徹了工業4.0精神,產品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數據化程度不斷提高。 4.發展光伏農業,把光伏發電、農業生產、生態保護和觀光旅游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業生態環境打造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如協鑫能源內蒙古總投資33.5億元,建設10000畝高效光伏農業大棚和舍飼畜牧業項目;沙家浜的江蘇省常熟現代漁業產業園區的光伏漁光互補項目等。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