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江蘇省“十三五”定調綠色發展 |
(時間:2015-12-11 9:18:58) |
《中共江蘇省委關于制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日前發布,提出“十三五”時期江蘇要在打造“環境美”上取得明顯突破。 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表示,江蘇將從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加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力度、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家園、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方面入手,打造“環境美”的現實模樣。 開展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綜合改革試點 “江蘇發展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人口密度大、開發強度大、經濟體量大,資源環境問題仍是制約江蘇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生態環境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告訴記者,在綠色發展的征程中,江蘇還有許多攻堅戰要打,還有許多“硬骨頭”要啃,必須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可持續發展擺上重中之重的位置。 根據《建議》,“十三五”期間,江蘇將先行開展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綜合改革試點,實行區域發展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修訂。 《建議》還明確,將編制實施美麗宜居新江蘇建設規劃,逐步形成全民共享的安居體系、配套完善的適居服務、品質卓越的宜居環境。推進綠色城鎮化,尊重自然格局,建立完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推進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設。科學確定城鎮開發強度,推動城市有機更新,促進城市地上地下空間復合利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和綜合管廊建設行動計劃。 江蘇還將通過優化布局推動綠色發展,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突出抓好生態空間管控與保護,推動優化開發區域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發展,推動重點開發區域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度,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堅守生態底線,引導石化、鋼鐵工業有序向沿海地區轉移,推進化工企業入園進區。大力提升生態紅線區管控和保護水平。 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轉型 根據《建議》,江蘇將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一是堅持嚴控增量與減少存量并舉。嚴格控制“兩高一資”行業發展。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控制和削減煤炭消費總量,提高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突出抓好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和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開展節能量交易試點。 二是加快推進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轉型。更大力度推進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發展體系,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三是積極推進生活方式的綠色化轉型。加強資源環境國情、省情和生態價值觀教育,培養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和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社會風尚。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鼓勵綠色出行。 對取水、用水、耗水、排水實行全過程控制 《建議》明確,“十三五”期間,江蘇將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首先,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廣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加強工業廢氣污染協同治理,完成油品升級工程,強化機動車船等移動源污染治理,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揚塵和油煙污染,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嚴格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降低PM2.5平均濃度,切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其次,全面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羅志軍表示,“十三五”期間,江蘇必須根據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要求,建立健全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對取水、用水、耗水、排水實行全過程控制,既要控總量,更要控效率和污染物排放,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水平和綜合效益。為此,江蘇深入開展流域綜合治理,加強長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建設南水北調沿線、通榆河清水廊道,抓好地下水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強化主要入海河流、排污口和沿海化工園區整治,深入開展城鎮河道綜合整治。 再次,制定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強化工業污染場地治理,擴大典型污染土壤修復試點。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治。提高危險廢棄物安全處置能力。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