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駱建華:“十三五”將迎環境拐點 |
(時間:2015-11-16 14:53:30) |
距離即將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只有大約兩周的時間。對于中國來說,“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指標雖然提前完成,但當前的生態環境總體質量狀況仍舊不容樂觀,這也對即將開始的“十三五”提出了更多要求和期待。 本月初,《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實際上,在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的情況下,要想實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并不容易。在環境保護的長期性、艱巨性面前,未來五年的環境保護將交出一份什么樣的答卷?在當前的環境形勢下,“十三五”的環境保護子目標如何設定、如何實現環境質量改善?針對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 非電行業減排拖了后腿 NBD:“十二五”四項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已提前半年完成,您如何看待減排工作? 駱建華:“十一五”開始,國家將環境保護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首次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十一五”列了兩項,即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要求5年之內減排10%。“十二五”在原有兩項基礎上,增至四項,即再加上氨氮和氮氧化物,分別要求各減排8%~10%。 歷經十年時間,此四項指標,均能完成預期減排目標,但在另一方面,大氣環境質量并未得到明顯改善。 以二氧化硫為例,近年來減排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煤電和鋼鐵行業,普遍都已加裝脫硫裝置,但其他行業如水泥以及民用鍋爐等非電行業,治理措施仍有待跟進和改善。 NBD:不可否認,近年來國家在減排上的推進力度還是比較大的,您對此如何評價? 駱建華:如果沒有十年來的污染減排,那么中國目前的環境質量會更加惡化。只不過這十年的減排速度還未能趕上污染增長的速度。 由于大力推行污染減排工作,十年來火電行業內經過了三輪脫硫裝置的升級改造,其二氧化硫排放量已由2005年的1100萬噸降至2014年的620萬噸,成效十分明顯。在燃煤裝機容量和用煤量翻番的情況下,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升反降,減少了500萬噸,其減排成效確實來之不易。 但另一方面,非電行業的減排工作不容樂觀。十年來粗鋼、水泥產量成倍增長,其用煤量已由2005年4.3億噸標煤增長至2013年的6.6億噸。石化、煉焦等行業用煤量已由2005年的3.7億噸增長至2013年的7.3億噸。這些行業的二氧化硫減排依然滯后,致使排放量居高不下。據有關研究表明,全國很多地區PM2.5濃度之所以嚴重超標,與燃煤有直接關系,燃煤對PM2.5濃度貢獻率在61%左右。十年來污染減排搞得如火如荼,但PM2.5濃度居高不下,霧霾天氣頻繁出現。原因之一就是我國的非電用煤所產生的污染物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5年內局部地區或迎環境拐點 NBD:“十三五”規劃要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您如何看待未來五年的環保目標? 駱建華:目前我國污染物排放拐點還未出現,排放量仍然超過環境容量。因此,“十三五”期間,環境保護指標不宜定得過高,過高難以實現。“十三五”期間,我們有望迎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第一個拐點,即排放拐點,局部地區如珠三角有可能迎來第二個拐點,即環境質量拐點。 因此,“十三五”環保總體目標建議為:污染物排放量全面下降,局部環境質量力爭達標。理由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為污染排放拐點的出現創造了條件;而重化工業產品的峰值點即將陸續到來,為污染物排放拐點的出現打下了基礎;能源結構變化和煤炭總量控制,為污染排放拐點出現帶來了契機。 因此,我認為“十三五”期間,應在污染物排放量全面下降的目標基礎上,以環境質量改善為導向,全面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就大氣、水環境而言,以降低PM2.5濃度為導向,以解決黑臭水體和消除劣五類水體為導向,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此外,各級政府應抓緊制定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計劃和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全覆蓋計劃,使各類污染物在2020年前后能夠實現全面下降。 NBD:對于上述目標,您覺得應該采取哪些保障措施? 駱建華:“十三五”期間,應本著消化存量、控制增量的原則,對各類污染物實行全面控制,力爭局部環境質量達標。為保證“十三五”環保目標實現,必須抓住企業達標排放這個牛鼻子。因為工業企業是污染排放大戶,是污染減排最大的難點和焦點,也是環境質量難以根本改善的根源。過去,一個企業污染一條河,現在一個行業污染一片區域。所以不解決企業污染問題,再好的環保規劃和目標也終將落空。 具體來講,可以從六個方面著力,包括:設立國家環保基金,為企業治污融資提供定向低息或無息貸款,或為企業治污融資提供貼息擔保;實施環保領跑者制度,對各行業能夠做到穩定達標排放且能耗、水耗強度大幅領先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并列入政府采購優先目錄;利用提高稅收杠桿,推動企業治污;嚴格執法監管;實施企業環境信息強制公開制度;推行企業第三方治理機制等。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