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更強調“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系列法律法規旨在改善環境質量。

圖片來源:wikimedia
中國從明年開始施行的“十三五”規劃,將“更為綠色”,強調生態文明。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告訴媒體。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主要議程是研究編制“十三五”規劃。 胡鞍鋼說,現在評估下來,“十二五”規劃中所有關于節能減排的指標都已經實現,這是以前無法想象的。“十三五”將進一步強化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比如“十二五”對空氣質量的衡量標準是PM10,“十三五”將會實行PM2.5。胡是“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的直接參與者。 胡鞍鋼認為中國必須走綠色現代化之路,可通過“三步走”戰略來實施。目前階段的目標是“兩降低、三提高”,即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強度、主要污染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脫鉤),提高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率、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資源生產率水平。 “綠色”和“綠色化”在環保部副部長潘岳10月23日的講話中得到反復體現。他說,“十三五”期間,環保工作爭取在綠色GDP、政策環評、“一路一帶”戰略“綠色化”等關鍵環節取得重大突破,在環境信用、責任保險、綠色稅收、綠色價格、綠色貿易等領域有更大作為。 “綠色化”首次在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這是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概念的提升——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之外,又加入了“綠色化”。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授曹明德告訴中外對話,“十三五”與“十二五”相比,最大的不同,應當是指導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理念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十三五”規劃將不再片面追求GDP,會主動把GDP的增長幅度調整到一個合理的區間,這也就是綠色發展,以緩解對生態系統、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能否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是關鍵 中國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是關鍵時期。小康代表的是富裕的生活。 但目前中國環境事故頻發,“如果處理不當會嚴重影響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辈苊鞯抡f。 習近平執政以后,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不斷完善他的生態文明理念,他認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 經濟放緩一方面利于減排任務的達成,另外一方面,也有可能放松環保要求。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撰文說,經濟下行同時意味著政府的GDP、財政收入和就業壓力都會加大,這可能會導致政府和企業對環保的投入減少,從而加劇生態環境的壓力。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治污決心和行動會出現遲疑。 面對經濟發展放緩的新形勢,環保部門正在探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之路。 環保部副部長潘岳10月23日說,環保部門將深入研究經濟下行壓力對環境保護造成的影響到底范圍多廣、程度多深,更多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推動更多的政策工具出臺。 “十二五”成效顯著 經過研究評估,“十二五”的得分會在93分以上,這主要得益于節能減排指標的實現。胡鞍鋼說。 胡對“十二五”的表現非常滿意,它不僅完成了GDP指標,今年最大的特點,是作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國家的中國,首次實現碳排放負增長,“這對全球都有好處!彼f。 10月9日,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做報告認為,“十二五”期間中國環境發生積極變化。前四年累計,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10.1%、9.8%、12.9%和8.6%。今年上半年,四項污染物排放量繼續較大幅度下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酸雨的面積已經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水平。2014年,全國五種重點重金屬污染物(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排放總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不僅總量下降,而且重金屬污染事件由2010-2011年的每年10余起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 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是中國發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斑@樣宏大的污染治理計劃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前所未有的。”陳吉寧說。 目標由“總量控制”轉向改善“環境質量” 潘岳說,“十三五”期間將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確保到2020年實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環境質量目標。 強調“環境質量”為目標,這與“十二五”環保規劃相比,有了明顯不同。之前強調以“污染物總量控制”為目標,出現了減排任務完成、環境質量卻未改善的局面,環保部門因此遭到批評。 陳吉寧認為,當前,環保工作越來越依賴宏觀政策,而保持宏觀政策有效性的基礎是規范的法治化社會。隨著環境監管執法趨嚴、趨實,環保守法的新常態正在逐步形成。 潘岳表示,“十三五”將健全環境司法機制,讓污染企業承擔足夠的環境成本,變得“不敢違法、不能違法”,強化地方政府環保責任,加快推進環評創新與改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