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陳吉寧:加強環境法治建設 堅持依法保護環境 |
(時間:2015-11-17 9:43:59) |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強調,加強環境法治建設,堅持依法保護環境。這既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也是環境治理的改革方向。 加強環境法治建設,堅持依法保護環境,是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深切呼應,確定了“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工作的基本方向 “十二五”以來,從《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修訂,到“大氣十條”、“水十條”等規范性文件的出臺,環境立法取得重要進展。從執法思路由督企轉向督企和督政并重,到創新按日計罰等執法手段,環境執法已邁入新的階段。從出臺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到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執法協調配合的機制,環境司法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但是也要看到,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污染物排放量接近或超過環境容量的狀況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十三五”時期是環境保護負重前行困難期和大有可為關鍵期,只有將加強環境法治建設、堅持依法保護環境的思路貫徹環保工作的始終,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問題才能得到解決,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才有望實現。 從治國理政的高度來看,法治是推進環境治理的基本方式,要牢牢樹立法治思維,讓依法治理環境成為環保部門的精神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對于環境保護來說,就是要將法治作為環境治理的基本方式,將環境法治建設作為“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時期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 環境法治建設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在環保領域的重要體現。依法治國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一,蘊含了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智慧,是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重要方略。樹立法治思維,強化依法行政,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當前黨和國家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擺在重要位置,環保部門要將法治建設作為推進環保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讓環境法治為環保工作保駕護航。 環境法治建設是破解環保難題的重要途徑。我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大氣、水、土壤污染依然嚴重,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環境質量根本改善難度極大。實踐證明,環境保護越來越依賴于政策法規體系。新的《環境保護法》實施不到一年,環境執法偏軟的局面已有了明顯改觀。區域聯防聯控制度實施后,京津冀空氣質量相對好轉。強化環境保護頂層設計,加強環境法治建設是破解環保困境的必由途徑。 環境法治建設是環保部門需要突破的短板。環保領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仍然存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所欠缺。只有加強環境法治建設,才能切實提高環保工作質量和成效,適應新形勢對環保隊伍建設的要求。 從環境法治建設的實踐來看,“十二五”以來環境法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要從中汲取經驗,探索環境法治建設的規律和方法 實踐出真知。“十二五”以來,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出臺,環境法治的大網越織越密。只有從中總結經驗、探索規律,環境法治建設步伐才會更加穩健,成效才會更加顯著。 要推動環境責任由單一部門向地方政府主體轉變。新的《環境保護法》、《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的實施,從制度層面強化了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增強了環境保護的原生動力。督察、約談等新的監督模式的出現,從實踐層面推動了主體責任的落實,體現了從督企到督政的轉變。要牢牢把握地方政府責任這一主線,推動環境保護從治標走向治本。 要從嚴格執法向自覺守法轉變。加強環境法治建設、完善法律體系的意義不在于出臺的法律有多少,而在于不斷提升法律的震懾力。嚴格執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違法行為多見不是常態,自覺守法才是常態。從法律到標準,從企業到區域,逐步推進守法常態化是環境法治建設的關鍵。要通過不斷嚴格執法,促進自覺守法。重慶市在全國率先實施“按日計罰”措施后,企業違法排污行為主動改正率從當年的4.8%上升到現在的84%。山東省面對質疑不斷加嚴環境標準,造紙企業主動認識到標準越嚴優勢越大。 從環境保護工作目標來看,“十三五”是全面強化環境法治的重要時期,要健全環境法律體系,嚴格執行法律 改善環境質量是“十三五”環境保護工作的核心,要將環境法治建設提到重要位置,不斷提升環境治理能力。 立法思路需不斷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領域尚未立法,填補法律空白仍將是環境立法的首要任務。新的《環境保護法》經過四審方得實施,科學性和民主性得以體現,開門立法、公眾參與應成為環境立法的主要模式。 司法進程需不斷推進。這幾年,環境刑事、民事、侵權等司法解釋相繼出臺,構建了相對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這幾年,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在各地涌現,成為遏制環境違法行為的重要方面。如何用司法推動環境保護,是環境法治建設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要推動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相結合。甘肅推行“6+1”環境監管模式強化執法能力建設,南通、中山等地實施差別水價制度推動企業轉型,地方實踐往往走在頂層設計的前面,頂層設計需以地方實踐為基礎。今后環境法治建設要積極鼓勵地方探索,推動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緊密結合。 要全面推進法制綠色化。黨的十八大將綠色化作為五化之一,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綠色化將成為我國長期的發展方向。環境法治建設不僅要加強環境領域相關立法工作,還要推動各項法律法規朝著綠色化方向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任重而道遠,加強環境法治建設,堅持依法保護環境,全面改善環境質量的目標就能加快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就不會遙遠。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