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綠色、堅強、智能電網建設中,電力科學研究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8月4日,在國網陜西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陜西電科院”)舉行的“媒體開放日”活動中,陜西電科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解振學向包括中國電力報在內的多家媒體詳細介紹了這家西北地區老牌電力科研單位依托該院先進配電自動化與配電網優化控制聯合實驗室、電網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電網接地工程技術實驗室三大重點實驗室的新作為、新成績。

化繁為簡
用簡單方法解決配電網問題
陜西電科院總工程師、先進配電自動化與配電網優化控制聯合實驗室陜西分部主任劉健告訴中國電力報記者,由于配電網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宜盡量采取簡單的方法解決問題,因為簡單容易可靠、可靠才能實用。如果不能夠堅固耐用,先進豪華只能是曇花一現。將問題復雜化是配電網領域最常見的錯誤做法,不僅造成巨額浪費,也給運行和維護帶來困難。
劉健建立了復雜配電網簡化分析與優化理論體系,顯著降低了分析復雜度。他解決了配電網繼電保護和多級重合閘配合關鍵技術問題,提出了配電網大面積斷電快速恢復方法,發明了智能接地配電系統,能迅速可靠熄滅電弧使絕大多數單相接地故障自愈,并能將永久性單相接地隔離在最小范圍。
在該實驗室內,一組能模擬各種相間短路和單相接地故障場景的現場測試設備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該實驗室工程師崔樹安介紹,以往只能在運行的配電網上長期等待故障發生才能檢驗的配電自動化故障處理性能,應用這套測試設備后,隨時可以在現場模擬實際故障現象進行測試,使系統缺陷得以及時發現和消除。

植根環保
用硬科技實踐綠色夢想
陜西電科院環保中心主任、國網公司電網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健介紹,近年來,陜西電科院在電網環保領域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打造了特色鮮明的電網環保社會責任品牌──“綠谷”,為支撐綠色電網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該實驗室重點圍繞電磁環境預測與防護、輸變電工程降噪、電能替代環境效益、生態環境保護與環保大數據等方面開展研究,根植電網環保事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部分研究成果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變電站噪聲測試現場,吳健告訴記者,一直以來,輸變電工程噪聲都是廣大民眾關心的焦點問題,國網公司制定了變電站(換流站)噪聲超標治理專項行動計劃。為實現輸變電工程噪聲的“精確定位”與“精準治理”,實驗室成功研制出我國首套適用于輸變電工程低頻噪聲定位的噪聲提取測試系統,能夠準確辨別出復雜聲場條件下輸變電設施主要的聲源位置和頻譜特性,已經在±800千伏青州換流站、靈州換流站、湘潭換流站以及1000千伏浙江安吉變電站等7座超/特高壓變電站(換流站)中得到了應用。實驗室還在變電站噪聲治理中大力推廣自主研發的具有輕質、高效、低頻、適用性強等特點的聲子晶體降噪結構。該實驗室還參與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環保型管道輸電技術”,開展了新型環保型絕緣氣體的制備和檢測技術研究,完成后可顯著提升我國高壓電氣設備環保水平,節能減排效果明顯,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顯著。

勇攀高峰
打造接地技術科研高地
接地裝置是確保電網運行、電氣設備和人身安全的重要設施。陜西電科院憑借數十年的研究積累,在接地網安全評估、接地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建立了國網公司唯一的接地工程技術實驗室,創建了能源行業電力接地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7年7月至9月,由陜西電科院接地工程技術實驗室主任王森所帶領的接地攻關團隊,聯合清華大學、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分別奔赴山東沂南特高壓輸電線路段、寧夏靈州特高壓換流站、陜西茱萸高壓開關站,依靠自研發雷電模擬沖擊測試系統,首次成功地完成了我國特高壓線路桿塔和在運變電站的模擬雷電沖擊現場測評工作,為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一種新的支撐保障手段。
6月1日,由陜西電科院牽頭研發的國內首支750千伏輸電線路用避雷器在洛橫Ⅱ線128號桿塔上安裝成功,填補了該領域空白,為西北地區750千伏輸電系統提供了新的有效防雷手段。依托接地實驗室,陜西電科院持續攻堅克難,不斷向科研更高峰吹響“沖鋒號”,全力打造接地技術科研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