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低碳經濟的發展,全球正在進入新的能源轉型期。日前,歐盟委員會通過了一項名為“給所有人一個清潔星球”的戰略性長期愿景,到2050年建成一個繁榮、現代、有競爭力和氣候中性的經濟體。這表現出全球新能源市場的需求量將會繼續穩定增長。光伏發電由于其來源的無限性和應用方式的無限可能性成為所有可再生能源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 中國光伏產業當前處于從需要補貼的非完全市場化向不需要補貼的完全市場化加速轉變的關鍵時期。今年531新政的出臺,無疑對國內光伏產業造成巨大影響。新政對市場起到一定程度的規范作用,凈化了市場環境;光伏市場組件成本有所降低,一線廠家加快了技術革新。然而,新政出臺也令國內市場驟然縮小,甚至造成了光伏產業千億元市值損失。同時,受國內光伏市場政策調整的影響,許多光伏企業開始重拾國際市場發展之路。 實際上,中國光伏產業有著良好的國際市場基因。在發展之初,中國光伏產業的資本、人才、設備、需求全部來自國際市場,但在2012年的光伏寒冬后,加上隨后歐美連續對中國光伏企業發動的“雙反”(反補貼、反傾銷),使許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業績急劇下滑。與此同時,巨大的國內市場機會驟起,又有大量政府補貼,使中國光伏企業將發展重點轉而投向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總體表現有所萎縮——中國光伏組件出口數量與產能數量的比例從2011年的95%以上一度降到30%左右。但中國光伏產業的實力在國際上持續位居領先地位。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報告,2017年中國光伏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處于市場第一位,新增光伏裝機容量為53GW,占全球總新增裝機容量的54.08%。截至2017年末,中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為131GW,占全球光伏總累計裝機容量32.57%。2012年至2017年,全球安裝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成本每千瓦下降了55%,其中,中國工商業規模光伏成本下降最為明顯。2017年,中國光伏從業人數占全球光伏產業從業人數的2/3,達到340萬。 國際市場競爭方面,國際光伏企業發展受困。歐洲最大的光伏企業SolarWorld、美國最大的組件企業之一Suniva相繼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全球技術領先的兩家企業,SunPower裁員并關停部分菲律賓產線,松下也關閉部分電池片產線并重整光伏業務。在全球光伏市場格局發生轉變時,中國光伏企業應把握機會,調整自身國際發展戰略,將國內與國際市場有效結合,穩固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同時也需要注意幾點: 首先,中國光伏產業規模龐大。產業鏈各環節生產規模全球占比均超過50%,繼續保持全球首位。此外,在國內逐步推行的智能制造,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水平。然而,在光伏高端電池工藝及裝備、材料方面仍有不足,包括N型、黑硅、PERC技術等所需的關鍵設備仍一定程度上依賴進口,智能化工廠系統集成能力仍有待提高。 第二,由于中國光伏產品同質性較高,在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時可能會引發價格戰。2017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為145.3億美元,同比增長3.6%,但產品出口價格持續下滑。中國光伏企業需要改變工業經濟時期的經營理念,轉向“合作、共生”的戰略思維,以提升中國光伏產業整體生產效率和抵抗風險的能力,由此才能在國際市場中占據競爭優勢,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 第三,目前,中國光伏產業雖然在加工制作方面位居全球第一,可在全球光伏應用市場的競爭力還不足夠。隨著物聯網、區域塊等技術逐漸向中國光伏產業聚攏,光伏可選擇直接應用的場景變得越來越多。將光伏產業的發展與中國工業化發展道路相結合,真正將光伏發電高效,環保,節能的特點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完善國內產業鏈,使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有機結合,從而促進行業國際競爭力的增強。 第四、光伏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時需要具備戰略性的視野。不能僅僅重視國際市場的產品生產、銷售市場,更要注重人才、研發和投融資市場,從而建立起全球光伏產業供應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