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據全球光伏市場半壁江山的中國市場,在531光伏新政后突然掉頭向下,變得慘淡。雖說這是光伏告別野蠻生長的必經之路,但也確確實實令眾多光伏企業“閃了下腰”。 上半年光伏企業總體運行情況分析 部分企業明確表示政策因素的影響已經顯現,開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虧損。但從總體來看,有將近七成的企業營業額實現增長。據前瞻發布的《光伏行業投融資前景與戰略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特變電工、阿特斯、通威、正泰、保利協鑫、晶科、隆基營收均破百億,分別達到186.1億元、141.5億元、124.6億元、119.02億元、110.32、106.3億元、100.02億元。除此之外,中環、隆基、阿特斯等企業營收增幅超50%。 在凈利潤方面,30家企業實現凈利潤正增長,其中,正泰、特變、隆基、通威的絕對增長值遙遙領先,分別達到了17.83億元、14.25億元、13.17億元、和9.19億元。
2018年上半年光伏企業營業收入、凈利潤TOP10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光伏企業出走海外成了理所當然 面對低迷的國內市場,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開始紛紛尋求海外的機會,出走海外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 以逆變器企業為例,陽光電源能電氣相繼宣布產能3GW的逆變器制造基地在印度投產,陽光電源另外還在美國設立本土化綜合服務中心。英威在531政策后,將海外布局由年初的35%提升到了60%,光伏企業的戰場大部分轉移到了海外。 為什么光伏企業扎堆出海? 價格上,光伏供應鏈價格一路下滑,尤其是下游電池片、組件價格一跌再跌,已經漸漸逼近成本線。如今單、多晶電池片主流價格已落在1元/W以內,單、多晶組件主流價格下降至2元/W以內。不僅如此,531后EPC中標價格平均下降1.1元/W,降幅達到20%。 需求上,光伏新政后市場需求驟降,部分廠家受到嚴重沖擊紛紛開始拋售。國內下半年也只有少量的領跑者項目的需求可以再期待一下,但終究容量有限。 如今的國內市場環境必然會帶來新一輪的優勝劣汰,產業整合的步伐并不受光伏企業的控制。由于硅片市場形勢嚴峻,大全新能源日前已經宣布將專注于多晶硅制造業務,退出硅片制造業務。寄希望于通過下調開工率來應對持續下跌的價格和低迷需求的廠家更不在少數。 然而僅靠停產、休產是解決不了當前的危機的。光伏企業加大布局海外的力度所帶來的益處,一方面是產能的消納,另一方面也是在優勝劣汰中搏一條生存和發展之路。 光伏企業向海外市場進軍亦喜亦憂 值得高興的是,歐盟已經正式取消了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中歐間光伏將恢復自由貿易。 因歐洲“雙反”的結束,滬港光伏概念股一改低迷之態,逆勢上漲。天龍光電、珈偉股份在早盤封至漲停,億晶光電、東方日升等也紛紛大漲。據粗略估算,A股主要光伏上市企業半日市值增加逾40億元,或將能為光伏企業帶來反彈的動力。 歐盟雙反結束,意味著中國光伏企業對歐洲市場的海外銷售的阻礙不再,海外需求有望進一步增加,為國內產業帶來新的增長點。但是考慮到市場空間因素,對于歐洲市場能為中國光伏企業帶來多大的發展空間尚不能盲目樂觀。 印度是中國光伏至關重要的海外出口市場,此舉很快就遭到來自各方的反對,使得印度政府在8月13日宣布暫緩征收上述關稅。不過一波三折之后,印度最高法院還是允許了政府對進口光伏產品實施保護性關稅,將于10月召開聽證會。 中國組件是印度市場最大的供貨商,保障性關稅的實施無疑對中印雙方的光伏市場都會造成不小的打擊。未來隨著印度市場進一步發展,中國光伏企業可能會通過在當地開設工廠來進入市場,或者直接轉移向其他暫無關稅壁壘的新興市場。 新興市場的增長正在加快 全球光伏市場正在向“去中心化”的趨勢發展,新興市場的增長正在加快。隨著發電成本下降速度增加,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使用光伏。從長遠來看,新興國家市場更應該被關注。 毋庸置疑的是,海外布局對光伏企業的重要程度在與日俱增。傳統光伏巨頭在海外產能布局多年,有著難以超越的優勢,對于想要進一步獲得優勢的企業而言,新興市場值得被重點關注,變幻的海外市場或許會成為加速行業龍頭更替的一大變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