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光伏寡頭效應凸顯 部分企業已難以為繼 |
(時間:2018-9-21 7:10:02) |
近段時間,光伏市場迎來多重利好消息,為低迷的市場增添了一抹亮色。除了廣東等各地區發布的補貼政策之外,歐盟也終止了對我國長達五年的“雙反”措施。而更讓行業人士振奮的是,據行業大佬透露,今年前7個月我國新增裝機已經超過31GW,全年裝機有可能超40GW。這是一個令人喜出望外的消息。因為在“531”之后,行業人士多數預測今年全年的新增裝機容量為30GW左右。而目前僅七個月就有了超過30GW的裝機,可見光伏行業并沒有大眾印象中的那樣慘淡。 但是事實上,光伏行業也并沒有裝機數據上顯示的那樣一片祥和。起碼對于部分企業來說,堅守光伏行業已經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甚至對于某些企業來說,由于行業的不景氣,他們已經難以為繼。 部分企業已難以為繼 近日,硅片制造大廠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全新能源)宣布將于9月底退出太陽能硅片制造業務。至于原因,大全新能源表示為應對“多晶硅硅片日益嚴峻的市場條件”。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大全新能源的這一選擇都充滿了無奈。 多晶硅硅片的制造業務是大全新能源的核心業務,退出這個核心業務將使得大全新能源面臨高達2160萬美元的費用,其中包括160萬美元的員工遣散費和2000萬美元的長期資產減值。 財報顯示,大全新能源二季度實現營收6700萬美元,凈利潤為1340萬美元,毛利率約40.6%。其中多晶硅出貨3881噸,與此前5300-5500噸的指導值相比差距明顯。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多晶硅片價格一路下滑。年初多晶硅片價格尚為4.7元/片,而到如今已經跌到 2.25-2.30元/片,跌幅超50%。在此情況下,大部分多晶硅片廠商都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虧損。 當多晶硅片處于低價的時候,廠商往往陷入“產得越多,賣的越多,賠得越多”的惡性循環。或許正是如此,大全新能源寧可付出2160萬美元的代價,也要退出核心的硅片制造業務。 近期的市場價格趨勢顯示,為了穩定多晶硅片價格,多晶硅片大廠不得不下調產能利用率至60%以下,寄望調整產出以控制價格。 像大全新能源這樣的制造大廠尚且面臨如此困境,那些競爭力更差的小廠商更是“壓力山大”。近段時間以來,已經有不少企業陷入了資金困境,進而出現裁員、拖欠工資、被拉橫幅等負面報道。大全新能源尚且能夠從容退出,而有的企業卻騎虎難下,即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而從半年報數據來看,雖然大多數企業取得了盈利,但是營收及利潤、毛利率的下滑卻是普遍現象,有不少企業凈利下滑90%之巨。而且虧損企業數量也相比去年同期明顯更多。但是與之相對的是,在有的企業的半年報業績千瘡百孔的同時,仍然有部分企業保持了非常亮眼的表現。 光伏寡頭效應凸顯 2018年光伏企業的中報,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形勢。部分企業難以為繼,而另一部分業內知名的巨頭企業卻表現亮眼。這些企業包括協鑫集成、通威集團、隆基股份、陽光電源等。其中協鑫集成單季近2億的盈利為近年來最佳;通威股份凈利9.12億,增長16.14%;正泰電器凈利17.8億元,同比增長41.87%。 巨頭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業績出現“冰火兩重天”的態勢,表明了光伏行業正在加速整合,寡頭效應越加凸顯。 縱觀這些不但沒有業績縮水,反而保持增長的企業可以發現。這些企業大多具備極高的產業整合度,有著強大的成本管控能力。不僅如此,這些企業大多將業務擴展到了全球,并沒有將全部業務重心押寶在國內市場。第一,這些企業有更加高效、高質量的產品,也有更強大的實力來保證售后;第二,這些企業在國內市場需求放緩的情況下可以大力拓展海外市場,從而繼續保持增長。 巨頭企業的這些優勢在新政發布之后得到了極大的體現。反觀那些競爭力弱小的中小企業,首先在產品質量方面無法做到行業先驅,而且在行業動蕩之中也難以保證售后服務;其次也沒有能力開拓海外市場,無法應對行業風險。 從某種角度來看,“531”新政的發布不但沒有對巨頭企業造成負面影響,反而助力巨頭企業擴大市場份額。由此一來,在經歷這輪產業整合之后,巨頭企業與中小企業支之間的差距逐步拉大,市場份額將被優勢企業逐步吞并,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目前,光伏行業已經迎來一個微利時代。正如業內人士所言,“531”新政發布之后,光伏行業“剩”者為王。只有經歷了這場殘酷的洗禮之后,還能生存下來的企業,才能分羹后來的市場紅利,從而成為未來光伏產業的“王者”。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