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光限電、產能過剩、補貼拖欠等一直是阻礙我國光伏發展的關鍵,在可再生能源技術轉型的背景下,頂層設計相繼出臺,提升行業標準,完善行業體系,為中國光伏產業應對挑戰奠定基礎、指明方向。
2018年光伏產業鏈發展迎來了全新的轉折點。就在兩個多月前,多部委聯合發布《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又稱“531”新政),明確細化了未來一段時間內光伏新建規模、補貼強度、資源配置市場化等多個維度,且執行無緩沖期,通知下發次日即進入執行階段。對于“531新政”,光伏業界形象地稱其為猝不及防的“斷奶”。
重壓之下,光伏產業發展迎來了告別野蠻生長時代的轉折點。“5·31新政”猶如一盆突如其來的涼水,讓一度沉浸在瘋狂狀態的光伏人逐漸清醒。業內普遍認為,2017年底下調標桿上網電價后,時隔5個月再度下調,而原先自由發展的分布式光伏被限制在10GW的規模,而按照前5個月的已裝機量,今年上半年的指標已所剩無幾。不僅如此,普通地面電站指標也被暫停發放,領跑者項目的規模和啟動時間將視光伏發電規模優化情況再行研究。
如今,頂層設計已經給出了新的一條起跑線,大家再這條起跑線上差不多是平等的,都在往前走,看誰走得快。在此之前,一直因門檻低而飽受詬病,尤其是一系列利好政策催生的風口下,也衍生出部門光伏發電設備品質參差不齊,導致產業后期逐步趨向同質化競爭。光伏市場也同時陷入“怪圈”——盡管每年國內光伏發電產業鏈消費規模在持續上升,光伏裝備制造行業蓬勃發展,但作為行業核心環節的下游應用系統,生存卻始終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尷尬境遇。
“2014—2017年,是中國光伏發展最榮光的時期,這個利好體現在消費信心、頂層設計和升級改造三方面。”一位光伏業界資深人士指出,同樣是在這四年里,光伏新增裝機持續高速增長,從10.2吉瓦攀升至近55吉瓦,4年增長了4倍。但與此同時,由于光伏發電的直接成本明顯高于煤電,到目前為止,光伏產業依然是一個高度依賴政策扶持的行業。截至2017年年底,累計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缺口超過1200億元,其中光伏補貼缺口近500億元。
經歷了最初的振蕩,中國光伏企業開始冷靜下來,思索“后補貼時代”的發展之路。令人欣喜的是,“531新政”除了明確光伏產業發展目標任務和突出高質量發展要求外,還著重強調了健全法規標準體系,進一步加速光伏發電平價上網的終極方向。同時,運維成本和融資利率的下降、再加上增值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平價上網有望加速腳步。此前業內普遍預計大范圍實現光伏平價上網(即以與煤電差不多的價格接入電網)要等到2021年,目前看來,這一時間點還會有所提前。
“擁抱市場機制的意義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節能減排,助推傳統能源供給變革;其次是把光伏優質供給盡最大可能交還市場,向公眾提供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光伏產品。”業界分析普遍指出,這樣的認識首先要在行業內部統一和普及,然后是相關職能部門的認可與監管,最后供需側才會欣然接受。“對消費者來說,最重要最有力的宣傳,就是提質增效。”而在新一輪產業洗牌的大勢下,每一個光伏人都將或被動或主動適應新政開啟的光伏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