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多地加碼“雙控雙限”,專家建議市場化手段節能降耗 |
(時間:2021-9-26 10:14:06) |
多地近期紛紛加碼能耗雙控,從紡織到化工、水泥和鋼鐵等,不少行業面臨限電限產壓力。 多家大型企業因此停止投產計劃。神火股份日前公告稱,受限電影響被迫陸續停運20萬噸在產產能,已建成未投產的15萬噸產能無法投產;云鋁股份近日也發布了關于受限電影響情況的公告,稱公司因配合當地做好能耗雙控有關工作,減少電解鋁產能約77萬噸。 隨著限電限產,部分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也瘋漲。 9月22日,一度大幅回調的煤炭期貨“三兄弟”重新開啟上漲模式。截至收盤,焦煤漲幅近9%,焦炭跟漲逾6%,動力煤主力合約也漲近9%。A股市場上,電力股爆發,電力股指數、火電指數漲超6%。粵電力A、龍源技術、華能國際等多股收盤漲停或漲幅超過10%。 有業內人士表示,部分地區“一刀切”關停、限產的行政指令過于粗暴,應該更多采用市場化的機制解決能耗問題。能耗雙控要根據市場規律和企業能耗比例占地方比例階梯錯開,安排好節奏,避免“一窩蜂”。 多省“亮紅燈”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十四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分別降低13.5%、18%。同時,2021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也明確提出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 然而,年中發布的完成數據卻不樂觀。 根據國家發改委辦公廳8月印發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從能耗強度降低情況看,今年上半年,青海、寧夏、廣西、廣東、福建、新疆、云南、陜西、江蘇9個省(區)能耗強度同比不降反升,10個省份能耗強度降低率未達到進度要求,全國節能形勢十分嚴峻。 對此,國家發改委要求,能耗強度不降反升的9省(區),對所轄能耗強度不降反升的地市州,今年暫停國家規劃布局的重大項目以外的“兩高”項目節能審查,并督促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完成全年能耗雙控目標特別是能耗強度降低目標任務。 限產,被認為是最有效的管控手段之一,出現在多省發布的通知中。 9月11日,云南省節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關于堅決做好能耗雙控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強重點行業管控。具體包括,工業硅企業月均產量不得超過8月產量的10%;9~12月黃磷生產線月均產量不得超過8月產量的10%等,這相當于削減了90%的產量。 以黃磷為例,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云南地區的黃磷產能約97萬噸/年,約占全國總產能的50%。因此,上述措施出臺以后,全國黃磷企業產能急劇降低。生意社網站顯示,多個廠家暫時停止對外報價,目前無現貨。 9月19日,云南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表示,當前,云南黃磷生產運行總體保持平穩。后續工作中,將繼續密切關注市場反應,在對能耗雙控進行總體動態優化,積極推進黃磷、工業硅等行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升級、實現節能降耗增效的同時,兼顧多重目標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既堅決完成能耗雙控目標,又切實平衡好各方面的關系。 化工大省江蘇也加強了“兩高”企業的節能督察,限產限電。 官網顯示,9月初,江蘇省工信廳會議指示,要對年綜合能耗5萬噸標煤以上企業開展專項節能監察,涵蓋全省323家年綜合能耗5萬噸以上企業和29家“兩高”項目企業的專項節能監察行動全面展開。 據第一財經了解,繼南通于9月初最早拉開限電大幕后,徐州、泰州、蘇州等多地企業已經陸續接到限產通知。例如,江蘇徐鋼鋼鐵集團9月16日通知稱,為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集團“雙控”目標管理工作,公司決定即日起停產半個月。江蘇華昌鋁廠有限公司通知自9月18日到30日期間暫停生產。 影響有多大 為何把“能耗雙控”放在如此突出的位置上?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研究員涂建軍告訴第一財經,盡管從理論上說,2030年碳達峰以前,中國能源消費仍有一定的增長空間,但是峰值越高、2060年碳中和的實現難度越大,所以減碳行動亟須從現在開始。 9月22日,國家發改委就近日印發的《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下稱《方案》)發布政策解讀,提出實行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是黨中央、國務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對第一財經分析,《方案》中的兩個要點值得關注:一是鼓勵可再生能源消費,《方案》提出對超額完成激勵性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地區,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消納量不納入該地區能源消費總量考核。二是強調能耗強度要大幅下降。國家繼續將能耗強度降低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約束性指標,合理設置能源消費總量指標,并向各省分解下達能耗雙控五年目標。 “針對這個方案,各個地方還沒來得及出臺具體的細則,所以導致化石能源和清潔能源消費混為一談。到今年年底,肯定是會按照新方案統一計算。也就是,拓寬可再生能源的用能空間,同時加快技術改造、循環利用和產業結構調整,產能也會隨之釋放。因此我們認為,雙控政策對于經濟運行波動性的影響是比較短期的。”郭焦鋒說。 郭焦鋒表示,上半年許多國家因為疫情防控政策收緊,鋼鐵等產品無法自產自足,因此中國的外需旺盛。隨著全球疫情的緩解,高耗能行業和產品的需求也會下降,因此生產壓力不會很大。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濱告訴第一財經,近期煤炭供應也的確緊張,有的地區雙控升級疊加了電力供應緊張。 根據公開數據,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比逐年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逐年上升。從2012年到2020年,煤炭占比從68.5%降至56.8%,年均降1個多百分點,非化石能源占比從0.7%上升至15.6%,年均增長0.7個百分點。 中電聯發布的《電力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研究》指出,在“碳排放、碳達峰”目標下,電源發展動力由傳統煤電向清潔能源轉變。在電源結構方面,預計到2025年,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15.7億千瓦,占比約53.2%,較2020年提高7.9%,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約39.5%。 劉濱表示,個別地方政府近期因“雙控”被約談,采煤受限自然會影響煤炭供應,從而進一步影響供電。 根據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的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山西在能耗強度降低進度目標預警等級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預警等級上分別為黃色和綠色,而內蒙古在兩個等級上均為綠色。其中,黃色為二級預警,表示形勢比較嚴峻,綠色則為三級預警,表示進展總體順利。 上半年“雙控”的順利,也被視為煤炭庫存告急、供不應求的原因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9月21日,國家發改委網站連發三文,從政策執行到電廠庫存制度等不同方面對煤炭進行保供穩價。發改委稱,近期,與能源局聯合派出督導組,赴相關重點省份和企業、港口開展能源保供穩價工作督導。同時,降低旺季電廠存煤標準,電煤消費旺季原則上電廠存煤可用天數應保持在7~12天,用煤高峰期存煤上限不高于12天。 一德期貨動力煤高級分析師曾翔分析稱,調低旺季電廠存煤標準有助于降低燃煤電廠的補庫壓力,在電力企業間均衡調配煤炭資源,電煤供應緊張由此有望進一步緩解。 避免“一刀切” “沒有下發明確的文件,只是口頭通知需要限產。”蘇州吳江一家面料紡織企業負責人岳鳴告訴第一財經,他們的工廠是在9月18日開始限產的。當地按照企業近兩年的畝產稅金對紡織企業做了劃分,要求A類企業限電50%,B類企業限電60%,C類和D類企業就直接要求停產。岳鳴的工廠屬于B類,因此,他在接到通知后就關停了60%的機器,也給三分之二的工人放了長假。 今年的訂單呈現出紡織冷、服裝熱的現象。因此,岳鳴的工廠目前并沒有太多要趕工的訂單,主要在剩下的40%產能中消化。 即便如此,岳鳴稱,限電對于企業的影響并不小。他舉例說,那些放假的工人,即使不干活,也會做一些補償,不然明年的招工將難上加難。另外,為了保證一定的畝產稅金規模,即使工廠部分停產,但稅金上也不能少得“太離譜”,以確保明年不淪為C類企業。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副主任兼可持續發展項目主任胡柯華對第一財經表示,紡織行業的很多小微企業近期都直接停產了。他提出,“抓大放小是關鍵”,能耗雙控要根據市場規律和企業能耗比例占地方比例階梯錯開安排好節奏,避免“一窩蜂”。 劉濱則表示,許多地方政府、企業對碳中和工作推進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對碳中和的認識一定要看到它是一個長期性政策,要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有前瞻性,從長遠考慮、從整體布局,考慮到技術的鎖定效應,同時要具備國際視野和合作精神。 涂建軍認為,部分地區“一刀切”關停、限產的行政指令過于粗暴,應該更多采用市場化的機制解決能耗問題。例如,引入生產配額、碳排放配額、綠電交易等方式,讓企業對于自身的能耗量產生長期、穩定的預期,通過合理的交易機制鼓勵企業降低能耗,促進行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