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北大徐晉濤:用價格機制引導消費者節能減排 |
(時間:2021-4-29 11:07:04) |
2021北京消費季將啟動,4月28日,新京報舉辦“碳中和與綠色循環經濟發展”主題論壇,邀請北京大學國發院副院長、北大環境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徐晉濤,北京蘇寧易購總經理郝嘉,同城幫CEO鄭立群,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系主任許光清共同探討。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我國節能減排進入新階段。2021年北京消費季將來臨,如何消費才能助力碳中和?新一輪家電“以舊換新”活動,將如何實現綠色循環經濟發展?北京大學國發院副院長、北大環境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徐晉濤認為,經濟增長模式的改變,需要靠政策改變產業結構,最后在消費端顯現。此外,價格機制也可以引導消費者節能減排。 “碳達峰、碳中和”意味著什么?徐晉濤認為,首先,能源結構變化,我國“十四五”期間要建立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必然要求遏制化石能源增長,對高耗能的鋼鐵、水泥等行業影響也特別大。第二,碳排放和碳吸收相等叫碳中和,過去以為氣候行動意味著將化石能源燃燒帶來的排放要減到零,但這樣做成本特別高。碳中和是一個綜合成本較低的方案。第三,要實現結構轉型,一定有政策體系的轉化。通過碳交易、碳稅,未來十年碳價格會迅速上升,不僅影響生產者,也影響消費者。 徐晉濤表示,經濟增長模式的改變,需要靠政策改變產業結構,最后在消費端顯現。目前在節能的電器產品有國家補貼,這樣有利于消費者做出選擇,走上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消費者在心理上都是支持綠色低碳生活的,只是價格機制要發揮到位,才能產生積極的效果。 以電動汽車為例,北京有非常多優惠,不限行、搖號中獎率高等。但消費者做出選擇后,電動汽車能源結構并沒有特別大變化,現在電動汽車帶來電力消費的增加,石油消費下降。電力消費如果背后是火電,排放的二氧化碳高于油和氣。能源結構、能源體系不改變,消費者的善意實際上作用不大。 徐晉濤介紹,我國發電占二氧化碳排放近50%,因為發電行業70%是煤電。所以改變發電的能源結構,對改變能源結構非常重要,能源改革的重點是地方保護主義。 “如果從節能減排的角度,補貼電價是鼓勵大家消耗能源,不利于節能家電產品的發展。通過階梯電價等形式提高用電成本,消費者就有積極性購買節能家電設備。節能設備價格高,有一種綠色溢價在里面。相當于要消費者以較高的固定成本,換取較低的日常用電成本。價格機制一定要到位,才能引導消費者改變行為。”徐晉濤認為。 徐晉濤表示,循環經濟從消費端也能實現,碳中和確實也需要在循環經濟找到支點,消費者需要有一個市場,供求能夠見面,從消費角度提高能效是實現碳中和特別重要的一部分。國家層面要有政策、補貼引導行為轉變,在價格機制上還可以進一步的改革,比如電價、水價調整可能引導消費行為。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