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河北吳橋縣六旬老人七年研發無煙鍋爐獲專利 |
(時間:2014-3-13 10:08:14) |
“大家都說我是‘怪人’,我只是愛研究。”河北吳橋縣62歲的張鐵民笑著說,自己腦子里充滿奇思妙想,在八旬老搭檔的支持下,他從工廠退休后一直致力于研發節能減排無煙鍋爐,七年“磨”一爐,并獲得了專利。張鐵民已經為6家單位免費改造了鍋爐。他感慨道,自己與煤爐技改有扯不斷的情緣。 六旬老人愛“搗鼓” 7年前,張鐵民望著自家爐子突然靈光一閃:爐子通常是火向上著,煙往上冒。可不可以逆向思維,讓火往下著,將煙消耗在爐內呢?老一輩兒用的火盆給了他靈感,他馬上著手實驗。張鐵民先拿自家三個爐子“開刀”,拉來電焊機、鋼板、砂輪機,在院子里把爐子挨個“開膛破肚”,填上煤看燃燒情況,看煙如何產生,又去了哪里。 張鐵民愛爐成癡,醉心于煤爐改造,家人不理解,外人也說他搞“邪門歪道”。“小爐子蘊藏大學問,現在霧霾這么嚴重,減少污染物排放,是關系到咱老百姓健康的大事!”張鐵民說,自己從年輕就是那種“一條道走到黑”的人,所以不管別人怎么說,他依舊埋首做實驗,廢寢忘食不覺辛苦,更不在意一天下來,灰頭土臉,煤粉滿身。 研發無煙鍋爐獲專利 自己“搗鼓”創新談何容易?張鐵民屢敗屢戰,從反反復復的實驗中積累經驗,慢慢理清了思路。他在鍋爐中加了自制節能器,以便使現有鍋爐產生的生煙、廢氣和異味通過高溫炭火層進行再次燃燒,最大程度減少煙塵和氣味,實現氣化、碳化、排污、消毒、滅菌、清潔環境和凈化空氣,節約能源,減輕環境污染。 張鐵民把自己的燃燒新工藝運用到本縣一家鍋爐廠,吳橋縣環境監測站出具的監測報告顯示,鍋爐改造后,排放物的各項指標均符合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煤灰還含有8種植物所需元素,可作肥料。鍋爐工也很滿意這種鍋爐創新,因為鍋爐改造后不用頻繁添煤,蓄滿一爐就不用管了,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鍋爐升級了,我們廠一冬天比往年省了足足5噸煤。”該鍋爐廠廠長笑著對記者說。 2010年5月,張鐵民為自己的節能減排無煙鍋爐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研發路上老友相幫 是什么支撐著張鐵民走過漫漫7年技改路?他笑答:一個是信念,一個是朋友。這里說的朋友,就是近80歲的退休干部聶文俊。“在我最無助時,聶文俊一直在旁邊鼓勵我,說咱搞這項研究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千萬不能放棄。”張鐵民動情地說,自己一有什么新想法,總是第一個告訴聶文俊,兩人共同商議。有時為了確定一個技改方案,兩位認真的老人常常從各抒己見演變成高聲爭論,嗓門大得鄰居都趕來“勸架”,以為他們吵起來了。“我認定張鐵民的燃燒新工藝在科學上說得通,也很有實用推廣價值。”聶文俊告訴記者,他陪著張鐵民上北京,下禹城,跑研討會,找專家,為這項新發明添“羽翼”,找“婆家”。 免費為鍋爐改造升級 “我希望自己的專利能廣泛運用到燃煤爐具上。”張鐵民說,獲得專利后,他和聶文俊又忙起了新技術的推廣。人們接納新事物需要一個過程,張鐵民拿著監測報告和專利證書一家家跑工廠單位,要求為他們免費改造鍋爐。即便是義務改造,張鐵民仍遭遇了很多冷漠和不信任。“我現在已經為6家單位改造了鍋爐,分文不取,只想驗證自己的工藝靠譜,為老舊設備更新換代,讓空氣多些清新,少些霧霾!”張鐵民說。“看到我的專利被慢慢接納,過去冒藍煙、費用高、污染大的鍋爐舊貌換新顏,我心里比喝了蜜還甜!”張鐵民開心地笑了。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