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青島“大能源”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
(時間:2022/9/22 11:26:16) |
放眼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工程海域段施工已經進入尾聲。長達12公里的海域段管線,猶如一條蛟龍,臥于膠州灣的萬頃碧波之下。
青島的“大能源”格局,正在隨著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工程的建設施工加速形成。這條貫通東西的青島能源“大動脈”,管線全長72公里,其中海底段達到12公里,設計總輸氣能力為每年36億立方米,在工程技術方面開創了多個“國內第一”。
對正處于實現“雙碳”目標、全國首個綠色城市建設試點的青島來說,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工程的重要意義更為凸顯:今年年底主線通氣投產后,將與“十四五”期間實施的董家口LNG碼頭項目、全域“煤改氣”項目、大型燃氣發電項目協同一體,構建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大能源”格局加速形成,為青島能源結構轉型提供“十足底氣”。
十年磨一劍,開創三個國內第一
在青島市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工程開工儀式上,青島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趙海濱在致辭中難掩澎湃之情。從開始籌備到正式開工,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工程整整歷時十年,幾經推敲、幾易方案,最終得以“落子”。
蛟龍入海,貫通東西。作為我市重要的能源基礎配套工程,項目建設除涉及平原、丘陵、海域、灘涂等眾多復雜地形外,項目施工工藝也開創了三個“國內第一”:是國內涉海距離最長的城市燃氣管線,也是首條下穿跨海特大橋、首條采用陸對海“定向鉆”工藝敷設的天然氣管線。
工程開工以來,一個個技術難題被攻克,一個個重要節點按期完成:3月15日上午,管線第一道焊口正式打火開焊,標志著項目進入全面施工階段;4月30日,管線陸對海水平定向鉆正式開鉆;5月2日,雙埠浮拖場地主體建成;5月17日,管線海域段在浮拖場地正式打火開焊;5月21日,歷時22天后,陸海定向鉆桿與浮漂成功連接,經過“探、穿、連”三位一體作業,國內城燃管線距離最長的陸海定向鉆導向孔施工一次性穿越成功,實現精準貫通,以此為“坐標”,成為穿越施工及海上浮拖段精準連頭作業的“基點”;6月20日,海管第一根浮拖管道預下水成功;7月14日,墨水河完成定向鉆實現穿越;7月15日,開工啟動超長機械頂管穿越沈海高速,穿越長度390米;7月27日,大沽河定向鉆穿越進入啟動階段;8月10日,在經過90個小時的連續作業后,長管線完成從陸地到海底的穿越,實現陸海連通; 9月6日,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海域段浮拖最后一組長管段入海……
據青島能源華潤燃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畢洪波介紹,該項目起點為國家管網張應分輸站,途經膠州市、城陽區,從女姑口大橋西入海,從李村河入海口的海陸管接口登陸后,與市區“三橫四縱”次高壓燃氣管線對接,并向南延伸至華電青島發電廠。“該項目由青島能源華潤燃氣有限公司與中國石化集團共同投資建設,由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管線全長72公里、其中海底段達到12公里,設計總輸氣能力為每年36億立方米,預計年底前實現主線通氣投產。”
“雙碳”目標下,青島能源結構轉型“底氣十足”
“雙碳”目標下,作為全國首個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一場關于能源結構轉型的“硬仗”已經在青島打響。
去年,我市提出加快推進“煤改氣”清潔能源供熱項目,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在全市范圍內分批次完成40余處燃煤熱源的改造任務,關停燃煤鍋爐150余臺,新建燃氣鍋爐上百臺。與此同時,所有新、改、擴建鍋爐,必須為非燃煤鍋爐,綜合采用“煤改氣”、工業余熱替代、生物質化改造等手段,科學有序推進集中供熱熱源整合和低碳化改造。
記者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獲悉,今年我市將在一熱泰能、二熱徐家東山等7處熱源實施供熱燃煤鍋爐“煤改氣”改造。未來,市區還將關停和改造一批供熱燃煤鍋爐,確保2023年年底前,完成市南、市北、李滄、嶗山建成區“煤改氣”工作。
而作為“煤改氣”的主力軍和先行先試者,青島能源集團已經在去年關停燃煤鍋爐8臺、新建燃氣鍋爐4臺的基礎上,今年計劃關停燃煤鍋爐19臺,新建燃氣鍋爐17臺;2023年計劃關停燃煤鍋爐9臺,新建燃氣鍋爐7臺。新建的燃氣鍋爐,都需要新增氣源做支撐。
更為重要的是,長期以來,由于處于“西氣東輸”末端,青島的氣源一直比較緊張,價格也相對較高。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工程選擇在此時開建,可謂恰逢其時。項目建成后,可以滿足沿途上合示范區、高新區以及城區大型燃氣發電項目、“煤改氣”工程的用氣需求。預計每年替代標準煤消耗536萬噸、減少碳排放50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16萬噸、減少粉塵排放4320噸,將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這也為“雙碳”目標下青島能源結構轉型提供了“十足底氣”。
多路布局,構建“大能源”格局
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原因,青島位居“西氣東輸”管輸天然氣末端。直到中石化青島LNG接收站2014年投入運營,青島終于變為LNG氣源的前端。但是,青島天然氣的供應形勢并不樂觀,“缺氣”一直如影隨形。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如何深耕清潔能源綜合供能市場?如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青島能源集團把目光放在向供應鏈“上游”進軍。
隨著青島能源集團與中國石化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董家口LNG碼頭三期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青島將由“西氣東輸”管輸天然氣的末端變為液化天然氣(LNG)氣源的首端,進而可以滿足全市未來中長期的天然氣用氣需求,奠定能源結構轉型基礎。三期工程將在一期、二期基礎上,對碼頭泊位和接收站進行擴建,新增一座靠泊26.6萬立方米LNG船舶的專用泊位,一座27萬立方米LNG儲罐及配套附屬設施,這是目前國內計劃建造的容積最大的LNG儲罐。
擴建工程全部完成后,該接收站年接轉能力將達1400萬噸(可為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5300萬噸,相當于植樹29.4億棵),每年將輸出127億立方米穩定、可靠的清潔能源,將成為國內同期建設中規模最大的LNG接收站。作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新能源產業重點項目,該項目對于全面改善山東乃至華北地區天然氣供應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項目正是董家口LNG氣源輸青大通道的關鍵一環。項目完工并投入使用后,將與董家口LNG碼頭項目、全域“煤改氣”項目、大型燃氣發電項目協同一體,為青島構建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
根據規劃,青島能源集團構建“大能源”格局的思路遠不僅于此——
將在全面完成供熱“煤改氣”的基礎上,引入清潔發電余熱、地熱能、海水源、空氣源等多種清潔熱源,建成多能互補的“大供熱”保障格局,供熱面積達到1.65億平方米。
建成“一主兩支環型”高壓管線,開工建設天然氣戰略儲備庫,打通天然氣上、中、下游產業鏈,構建起“自主采購、戰略儲備、外來補充”的多元化“大供氣”保障格局,天然氣年銷量突破30億立方米,滿足全市天然氣需求的同時,與國家管網互聯互通,輻射山東半島經濟圈。
籌備建設“青島國際能源交易中心”,重點面向“上合組織”成員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北亞地區,著力建設全球重要的能源現貨交易中心、東北亞油氣價格發現中心、國際高端能源服務集成平臺、“一帶一路”能源信息集中平臺。
“作為承載著城市‘能源安全保障、能源轉型發展、能源戰略合作’三大功能的國有產業平臺,能源集團肩負著全市128萬戶居民燃氣不銹鋼波紋管更換任務,這是民生之重;投資125億元建設青島市燃氣儲備供應保障工程等‘七大項目’,這是夯基之策;首開青島市全域供熱‘煤改氣’的先河,這是轉型之變;發起并參與了青島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籌建,這是破題之舉。每一個任務,都需要我們全力以赴。”趙海濱說。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