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質氣化專家將出席2015亞太生物質供熱峰會
日前,從組委會那了解到,2015APBE亞太生物質能展已進入了最后的準備階段,距離開展還有11天。除了國內外200家名牌企業強強進駐,震撼亮相,展會還結合了生物質能行業的背景、政策、市場、技術及發展趨勢,并將于2015年8月18-19日在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琶洲展館舉辦 “亞太生物質供熱峰會”,推動生物質能產業鏈集群的建設和發展! 據悉,來自南京林業大學生物質氣(液)化工程研究中心的張齊生院士、周建斌教授將應邀出席“亞太生物質供熱峰會”,分享生物質氣化多聯產的技術及相關經驗,與從事生物質能行業的各界人士,共同探究未來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 南京林業大學生物質氣(液)化工程研究中心(承擔南京林業大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系的招生、培養、教學、研究任務)是專門從事農林生物質氣化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及產業化機構。主要研究各種生物質材料的性能、各種生物質材料的氣化工藝、氣化的關鍵設備以及氣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生成物的化學成分、應用途徑及工程化產品開發。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5人,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3人、助理研究員/博士5人、工程師8人。研究中心整合了一支團結奮進、結構合理的科研隊伍。中心擁有生物質氣化化學實驗室和生物質氣化工程實驗室,儀器設備齊全、手段先進,能夠承擔各項測試和工程試驗,滿足生物質基礎和應用研究。先后承擔國家級研究課題20多項,省部級課題30多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培養碩、博研究生50余名。 中心于2002年在國內外率先提出了生物質氣化多聯產的理念。生物質氣化在生產可燃氣的同時,生產和收集生物質炭、生物質提取液和余熱回收利用等四項產品,并開展多聯產產品的應用研究。經過十多年的刻苦攻關,成功研發了適應不同原料的多種氣化爐,完善了氣化多聯產技術,解決了氣化技術產品單一、污染環境、經濟效益不顯著等一系列技術難題。以木片和稻殼為原料的500kW氣化發電多聯產工程已在安徽、湖南、浙江等地建成并穩定運行多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以果殼(杏殼)為原料的1000kw氣化發電聯產活性炭、供熱及肥料項目于2014年9月投產,目前,正在籌建多條單機發電功率為1MW的5MW生物質氣化發電多聯產工程。氣化多聯產技術和裝備的集成創新與應用,將引領生物質氣化產業的技術進步,帶動整個生物質利用產業的發展。 學術帶頭人: 張齊生院士,1939年生。1961年畢業于南京林學院木材加工專業。長期從事木材、竹材加工利用和農林生物質資源化利用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是我國和世界竹材工業化利用領域的開拓者,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完成和參與的科研項目先后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省部級一、二等獎多項。 張齊生院士治學嚴謹、工作勤奮,先后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專著、譯著8本;獲發明專利20余項;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全國星火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標兵、江蘇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周建斌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1965年生。1989年畢業于南京林業大學林產化學與工程專業,現任南京林業大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系主任、中國林產工業協會活性炭分會副秘書長、中國林學會林產化工分會活性炭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兵工學會活性炭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活性炭測試委員會常委。長期從事生物質熱解(能源)與炭材料的教學、研究與產業化工作,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948”引進項目、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項目、973計劃項目、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林業局示范項目及省部級科技攻關項目等近30項。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主編出版專著教材5部、編寫本科及研究生教材5部。申請及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余項,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獲省部級鑒定成果11項。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江蘇省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入選2011年度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及2013年度“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頂級盛會,洞察先機! 預約聽會、參會、演講等相關事項,請致電組委會許小姐:18825050035,QQ: 870538443 日程安排: 時間地點:時間: 8月18–19日 地點: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A區2.1號館(廣交會展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