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十四五”節能減排工作如何落實? |
(時間:2022/3/14 9:44:26) |
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要按照可監測、可核查、可考核的原則,將重點工程減排量下達地方,污染治理任務較重的地方承擔相對較多的減排任務。
“十一五”以來,國務院在每個五年規劃期均制定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對加快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次《方案》明確了“十四五”推進節能減排的總體要求,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了重要支撐。
那么,污染物減排作用如何?應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污染重、減排多這一要求,以開展污染總量控制工作?污染較輕的地方減排任務量會少嗎?記者為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污染物大幅減排有力支撐了環境質量改善
事實上,污染治理任務重的地方承擔相對較多的減排任務,是“十一五”以來4個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一以貫之的要求。
“原則上環境質量超標、有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和污染治理任務重的地方承擔相對較多的減排任務,通過污染減排約束性作用,與污染防治攻堅戰等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中心副主任蔣春來告訴記者,重點工程減排量下達地方時,綜合考慮地區差異、環境質量狀況、污染治理現狀、污染密集型行業比重、環境容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確定各地重點減排工程任務。
之所以持之以恒推進節能減排尤其是污染物減排,與其所獲成效關系密切。
自“九五”以來,我國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經過長期努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效降低。黨的十八大以來,大氣、水、土壤3個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陸續出臺,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打響。同時,實施《“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污染減排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主要污染物的大幅減排有力支撐了環境質量改善。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表示,與2015年相比,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分別下降25.5%、19.7%、13.8%、15.0%。
污染減排對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亦起著積極作用。
“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淘汰過剩鋼鐵產能兩億噸、水泥產能3億噸、平板玻璃產能1.5億重量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完成散煤替代超過2500萬戶,全國煤炭消費占比從2015年的63.8%下降至2020年的56.8%;全國累計淘汰黃標車、老舊車2460多萬輛,大力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環渤海、長三角等地區沿海主要港口以及唐山港、黃驊港的煤炭集港全部改為鐵路和水路運輸,進一步提升了交通運輸綠色化水平。
污染輕的地區如何把握減排尺度
污染相對不重、環境質量較好的地區如何把握減排尺度?
“對于環境質量較好的地區,應加強指導,強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高地區環境治理水平。鼓勵地方政府選擇污染物類型進行自主減排,實施特征性污染物總量減排和自行安排其他減排工程。”蔣春來表示。
以目前已成為空氣質量達標和持續改善重要制約因素且具有明顯區域性污染特征的O3為例,華南理工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鐘美芳等人在“十四五”我國VOCs排放總量控制方案研究與建議中認為,基于“十四五”時期VOCs排放的預測結果,VOCs重點減排區域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其次是東北、華北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是VOCs削減率最低的地區。
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3個直轄市雖然面積較小,VOCs排放總量較低,但其單位國土面積VOCs排放量大,且其處于O3重度控制區,空氣質量改善需求大,減排潛力較大。
廣西、黑龍江、云南、海南、甘肅、貴州、青海以及西藏等省份均處于O3達標區,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較高,且單位VOCs排放量小、排放強度低,承擔VOCs排放削減的責任小,削減力度和削減空間小,削減率均低于5.5%。
蔣春來表示,“十四五”時期會更加注重減排工程形成的實實在在的減排能力。一是基于減排能力測算重點減排工程減排量,并制定核算技術指南,進一步指導和規范各地開展減排量核算工作。
二是強化過程管理。建立減排工程調度機制,加強與排污許可、環評審批等制度銜接,定期對各地重點減排工程落實情況進行調度跟蹤,全面掌握各地進展。
三是發揮總量減排考核作用。建立重點減排工程審核機制,強化對重點減排工程落實情況的監督。推動總量減排工作繼續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相關考核,強化總量減排考核的剛性約束。
污染物排放總量大依舊是導致各類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
“十四五”時期是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期,污染減排也面臨著新形勢新要求。
“我國現階段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還是中低水平上的提升,與人民群眾的期待仍有不小差距。”王金南表示,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依舊是導致各類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只有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來,生態環境質量才能明顯好上去。
當前,我國化學需氧量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仍在千萬噸級別,揮發性有機物減排相對緩慢并成為短板,必須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抓污染減排,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到與生態環境承載力基本適應的范圍,才能支撐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污染減排雖然是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關鍵舉措,卻不能簡單設置統一目標值,這在《方案》中也有所體現。例如對“十四五”時期區域差異性減排目標任務的設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煤炭消費量分別下降10%、5%左右,而汾渭平原煤炭消費量要實現負增長。
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珠三角地區、成渝地區,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長江流域重點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農業面源、船舶、尾礦庫等污染治理工程;黃河流域重點推進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和重要支流污染治理等。
此外,《方案》還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在鞏固拓展“十三五”污染減排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減排管理制度,即“明確污染治理任務較重的地區承擔更多的減排任務”。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認為,“這能夠提升環境治理效能,實現最佳‘投入產出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