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縣地處甘肅省中南部,是國家扶貧重點縣,該縣“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目前已開始并網發電。(資料圖) 夏露 攝
“現在光伏架好了,我們的收入上去了,一排排光伏板也成了村子里一道風景。”一年前,甘肅省定西市漳縣張家嶺村六旬村民劉來福還在為家里要買一臺冰箱而犯愁。如今,得益于光伏扶貧項目,在他家里,品牌冰箱、電視、洗衣機應有盡有,生活方便了許多。 “我每天在光伏施工場務工,干一些基礎的活,打樁、搬運貨物等,一天下來有150元的工資。”劉來福的兒子兒媳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他們老兩口。他說,之前一年收入也就兩千多元,自從光伏扶貧項目開工后,他每天務工收入和土地流轉的費用加起來,預計年底可收入三萬多元。 光伏扶貧具有一次投入、長期受益的特點,產生最快捷、最直接的經濟收益,推動扶貧攻堅由“一次輸血”向“長效造血”的轉變。如今,光伏扶貧已經在甘肅省“遍地開花”,既實現貧困戶脫貧增收,又發展清潔新能源,將效益最大化。 漳縣地處甘肅省中南部,是國家扶貧重點縣,該縣“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由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甘肅院總承包,從2018年7月初開始,至2019年5月30日結束,歷時十個月。在“農光互補”模式號召下,漳縣光伏扶貧采用高單立柱光伏支架,減少對農田土地的占用,建成后下面的土地還可繼續耕作。 漳縣13個鄉鎮,光伏扶貧項目涉及其中10個鄉鎮,“這里70%的山頭都被我們跑遍了,光伏點多,站點分散,一期5個點,二期4個點,三期10個點,四期4個點,共23個點。”該項目EPC總承包經理張曉偉介紹說,面對時間緊任務重,主要通過優化選址方案、優化設計方案、強化工程項目組織管理、及時調整施工方案、加大資源投入、高效配置施工資源等措施,在保障工程建設質量的同時縮短工程建設周期。 5月30日,隨著漳縣武陽鎮王家河村光伏電站最后一片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到位并完成接線,標志著甘肅院EPC總承包建設漳縣2019年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建設項目完成并具備并網發電條件。 張家嶺村村支書王會林介紹說,當地主要種植冬春小麥,農民的主要收入還是靠外出務工。“光伏扶貧項目來到了家門口,流轉了村民們160畝土地,同時解決了村里25戶人的工作,村民們的收入增加了,有錢建新房,添置新物件了,這些可都是光伏扶貧項目帶來的,看得見的實在效益。” 據了解,漳縣“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合計17.29兆瓦,可實現年均上網發電量1945萬千瓦時,年銷售收入1458.8萬元,可帶動2470戶貧困戶穩定增收,戶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建設村級光伏電站60個,流轉土地572畝,全部以單立柱農光互補模式建設,分布在全縣10個鄉鎮17個村,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村64個,增加村集體經濟3至5萬元。 在現場EPC項目部,對每個務工人員都認真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和考試,在每天施工前的站班會上,強調當天施工現場的安全問題。在“安全生產月”,項目部開展了觸電傷害應急演練活動,牢固樹立現場人員安全意識。 “這塊地方有電,危險,你們不能去玩哦!”EPC項目部安全員宗磊身邊圍著一群剛放學的小朋友,他指著不遠處農田里的一大塊光伏板,用淺顯易懂的話解答著小朋友們提出的“為什么會發電、光伏板的作用”等問題,并告訴小朋友們安全的重要性,現場普及安全用電知識,叮囑他們,回去后一定要告訴家人。 近年來,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甘肅院先后完成EPC總承包漳縣2018年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和第四批村級,積石山縣“十三五”第一批,臨洮縣“十三五”村級等8個光伏扶貧電站建設項目,裝機總量53.779兆瓦,全力助推甘肅打贏脫貧攻堅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