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改革開放我國混凝土機械輝煌三十年 |
(時間:2008/8/3 17:30:59) |
“以前建設一座四十萬千瓦級的水電站,都要十幾年的時間,F在我們建設一座三百萬千瓦級的水電站,也只要四、五年的時間,建設周期接近火電建設。每小時產量達到600立方的大型混凝土拌和樓是我們能夠如期完成工程的可靠保障。”
——中國水電建設集團
“傳統的土石方路基承載軌道形式的鐵路已經被現代化的高速鐵路所代替,建設高速鐵路所需的大量高性能混凝土完全能夠依靠我國自制的混凝土機械來生產、運送。京滬高速鐵路全長1300多公里,混凝土使用量超過三峽工程,我們有信心在四年內全線通車!”
——中國中鐵工程總公司
“2005年底,中央電視臺新址工程大底板混凝土澆注在48小時內完成3.9萬立方,創造了我國冬季混凝土泵送澆注施工的新標桿,性能可靠的混凝土攪拌機械和泵送機械是我們創造奇跡的大功臣!
——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
“我們用超高壓雙動力混凝土泵一次將混凝土泵送到492米的高程,在環球金融中心工程中創造了中國混凝土泵送記錄!
——上海建工集團
“我們現在可以放心地把國產混凝土機械帶到國外承攬鐵路、公路、房屋建筑工程,再也不用擔心設備可靠性差,服務跟不上了。”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
現代工程建設離不開混凝土,混凝土施工離不開混凝土機械。
我國混凝土機械行業在改革開放30年中所取得的成績讓國人自豪、促國人奮進。
改革開放前,我國建設工地用的混凝土大都采用現場攪拌,所用設備是攪拌質量差、效率低的鼓筒形攪拌機。1978年全國僅生產攪拌樓(站)13座、攪拌輸送車10輛、混凝土泵(車)22臺。而且這些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均較差,遠不能滿足建設施工單位的需要,因此不得不大量依靠進口。高峰期的1995年,僅進口攪拌輸送車就達1745臺,混凝土機械總進口額為2.2億美元,是國產混凝土機械銷售額的兩倍。
經過近30年的努力拼搏,依靠改革開放、自主創新,我國混凝土機械行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7年全國生產攪拌樓(站)3000座、攪拌輸送車16000輛、混凝土泵車2900臺、拖泵5400臺,混凝土機械的銷售收入近200億,不僅完全滿足了中國市場,還批量出口國際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功不可沒,也成就了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南方路機、安徽星馬等一批優秀企業。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前三甲中,靠混凝土機械起家的就有兩家(中聯重科、三一重工)。這足以說明混凝土機械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中的地位及對行業的發展所作的貢獻。
混凝土攪拌機械
攪拌是混凝土生產的第一道工序。
1951年,上海市建筑機械廠(華東鋼鐵建筑廠的前身)生產出400L(型號JG250)鼓筒型自落式混凝土攪拌機。
該攪拌機在我國服役了三十多年。但是由于工作原理落后,攪拌質量差、時間長、能耗高和自重大,屬于落后產品。
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所于1984年起成功地組織、推動了攪拌機的更新換代。1986年,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等六個部委聯合發文,從1987年元月一日起,全國禁止生產銷售鼓筒形混凝土攪拌機。
事件回放:
攪拌機大比武與聯合設計為了確保重點建設項目的完成,國家不得不從國外引進一些國內不能生產又急需的先進設備。但進口價格昂貴,訂貨手續繁多,交貨日期又難以保證。80年代,鐵道部豐臺橋梁廠引進的一套德國ELBA公司EMC1650攪拌站,主機價格21萬人民幣(現在國產同容量的僅7萬人民幣),且常因無備件而停產。
“盡要快研制開發出中國自己的混凝土攪拌設備”。時任長沙建設機械研究所混凝土機械研究室主任的陳潤余先生(現任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混凝土機械分會理事長)主持了當年的研制工作。他對當年的場景仍然記憶猶新。
1984年,在建設部的支持下,長沙建機所制定了國產混凝土機械產品更新換代的計劃。首先,針對當時我國現狀,于1984年初在長沙開展了全國性的混凝土機械大比武與評獎工作,這實際上也是進行產品選型。通過行業專家反復論證比較,同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和國際發展趨勢,認為自落式雙錐反轉出料型和強制式臥軸攪拌型攪拌機較有前途,應該盡快改進提高。當時我國鼓筒形攪拌機年產量約為15萬臺,單機重量達3~4噸,而雙錐型重量僅2噸多,僅原材料一項每年就可以節省鋼材20萬噸,同時運轉的耗電量也可以減少30~40%。為此,在建設部的協調下,組織了全國2所(長沙建機所、廊坊機械化所)10廠(上海華東建筑機械廠、山東省建筑機械廠、揚州機械廠、浙江省建筑機械廠、福建省建筑機械廠、廣州市建筑機械廠、云南省建筑機械廠、吉林市工程機械廠、韶關挖掘機廠等)開展聯合設計與技術攻關。1984年,全國集中了70~80人的聯合攻關隊伍在長沙對反轉式150L、200L、350L和單臥軸200L、350L以及雙臥軸350L、500L等3個系列10個規格產品進行聯合設計,同時在全國選擇了10個廠進行試制。隨后,聯合攻關小組又組織開展了工藝上的學術交流,并且將6個廠的整個制造工藝過程通過錄像記錄下來,相互借鑒。聯合攻關小組又還成立了專家鑒定委員會,提出具體意見和建議,制訂了混凝土攪拌機械新標準。1987年攻關項目被評為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