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內蒙古苦練“內功”強化智能電網 |
(時間:2022/3/11 11:14:42) |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印發的《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提出,“十四五”末,內蒙古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35億千瓦以上,全區可再生能源在更大規模發展的情況下實現合理利用,平均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8000萬千瓦以上,占全部新增裝機的比重超過60%,成為新增裝機的主力。
《規劃》明確,內蒙古蒙西將充分利用上海廟至山東、蒙西至天津南、錫林郭勒盟一交一直、蒙西至京津冀等特高壓外送通道,加快推進鄂爾多斯、阿拉善、巴彥淖爾、包頭、錫林郭勒等新能源基地建設;結合蒙東地區電力需求增長和系統調節能力提升,在通遼、赤峰等地建設一批百萬千瓦級的新能源基地。
業內人士認為,內蒙古新能源產業集群的構建,給綠色蒙電外送帶來巨大挑戰。國家能源局曾因“三北”地區“棄風”加劇,緊急叫停過“三北”風電建設。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大背景下,內蒙古去年至少有20吉瓦風電并網,隨著內蒙古新能源大基地建設提速,如何緩解當地可再生能源“消化不良”,提高新能源電力外送“直通車”利用率,成為內蒙古有關部門思考的重點。
強網架,提升電網“內功”
內蒙古擁有得天獨厚的煤炭及風光資源,通過蒙西電網與華北電網互聯,通過蒙東電網與東北電網互聯。目前,內蒙古已投運“三交三直”特高壓工程,自2013年起其歷年外送電量排名全國第一。
“隨著近幾年新能源快速增長,內蒙古電網建設需進一步強化。如何統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新能源高效消納需求、提升局域電網調節支撐能力,內蒙古在不斷提升‘內功’。”一位不愿具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內蒙古正在研究出臺支持電網加快建設的政策措施,確保與新能源項目同步投運。對電網企業建設有困難或規劃建設時序不匹配的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允許發電企業在自愿的前提下投資建設。”
記者從內蒙古電力集團呼和浩特供電公司(簡稱“呼和浩特供電公司”)獲悉,“十四五”期間,其計劃投資104億元,建設35千伏及以上電網基建項目58項,新建及改造10千伏線路844條,加強首府地區網架結構。蒙西電網將提高電網數字化、智能化應用水平,滿足新增負荷用電需求和新能源匯集送出需求。
為滿足新能源大規模開發的匯集與送出需求,內蒙古將按照提升一批、投產一批、開工一批的發展思路,努力提高輸電通道中新能源電量的占比,提高特高壓輸電通道利用率。
優調度,實現互聯互通
記者注意到,《規劃》提出,在蒙西至天津南交流特高壓、上海廟至山東直流特高壓、錫林郭勒盟交直流特高壓等既有特高壓外送輸電通道以及傳統火電廠外送專線基礎上,統籌送端周邊地區資源條件和環境條件,大幅提高存量外送輸電通道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和通道利用效率,以滿足“十四五”期間新能源外送需求。
記者了解到,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將按照遠近結合、分步實施的原則,將城區電網“網格化、單元制”,構建高、中、低壓配電網相互匹配、目標明確、過渡清晰的網絡。預計到“十四五”末,呼和浩特電網將逐步形成主網架分區合理、網架堅強的輸電網,正常方式下各分區間相互獨立,緊急情況下各分區之間具備一定的相互支援能力,滿足新能源匯集送出要求。
在業內人士看來,除了強化電網“內功”外,內蒙古還需要優化電力調度運行,動態調整各類電源發電計劃,探索推進多種電源聯合調度,促進可再生能源在省級電網內就地消納。此外,內蒙古需要推動當地配電網擴容改造和智能化升級,提升配電網柔性開放接入能力、靈活控制能力和抗擾動能力,增加電網就地就近平衡能力,構建適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網和多元負荷需要的智能配電網。
呼和浩特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將統籌配置空間資源,高起點、高標準建設配電網,提高供電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適度超前建設配電網。例如,結合首府“兩個千億元級乳產業集群”功能定位和負荷發展情況,探索運用綠色節能新技術、新工藝,重點推進配套電網建設,助力首府從“中國乳都”向“世界乳都”邁進。
升農網,提高鄉村供電質量
《規劃》提出,開展農網鞏固提升工程,與提升風電、光伏等分布式電能就近接入有機結合,推進農網智能化。在電網基礎建設薄弱且用電負荷分散度較高的偏遠末端配電網、農區牧區等地區,因地制宜推動風電、光伏開發。
記者發現,呼和浩特供電公司百億元電網投資的另一重點是,在原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的基礎上,通過改造和增容等工程,大幅提升農村供電質量,力爭到2024年,農村地區用戶年均停電時間不超過8小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對于內蒙古農網發展的未來,業內人士建議,解決農村經濟發展較快地區用電瓶頸問題,因地制宜布局新電源點,解決局部地區電力廊道與土地使用的矛盾,緩解部分地區春節、農忙等季節性負荷突增引起的供電壓力。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