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國家電網建成兩大世界級電網創新工程 |
(時間:2019-9-30 9:48:47) |
9月26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寇偉宣布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蘇通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GIL綜合管廊工程竣工投運,標志著這兩大世界級電網創新工程正式投入運行。 準東—皖南、蘇通GIL綜合管廊工程投運,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的生動實踐。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引領我國能源行業發展進入了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對我國能源轉型與綠色發展作出了重大部署,強調加強電網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特高壓電網是重大基礎設施、能源網絡和生態環保工程。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國有重點骨干企業,國家電網加快建設“三型兩網”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進一步擴大“西電東送”“北電南供”規模。準東—皖南、蘇通GIL綜合管廊工程投運,是國家電網推進“三型兩網”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建設的重要創新成果,在我國電力工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兩項工程均占據了當今世界輸電技術各自領域的制高點,推動我國電工裝備制造能力實現了新的飛躍,使我國能源大范圍優化配置能力實現了重要提升。 準東—皖南工程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直流輸電工程,刷新了世界電網技術的新高度。準東—皖南工程起點位于新疆昌吉自治州,終點位于安徽宣城市,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陜西、河南、安徽6省(區),新建昌吉、古泉2座換流站,換流容量2400萬千瓦,線路全長3324千米。工程投資407億元,于2015年12月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在成功突破±800千伏直流輸電技術的基礎上,國家電網組織國內外聯合攻關,攻克了±1100千伏直流輸電系統方案論證、超長空氣間隙絕緣、過電壓深度控制、電磁環境控制等世界級難題,實現了直流電壓、輸送容量、交流網側電壓的全面提升,直流電壓等級從±800千伏上升至±1100千伏,輸送容量從640萬千瓦上升至1200萬千瓦,經濟輸電距離提升至3000~5000公里,每千公里輸電損耗降至約1.5%,進一步提高輸電效率,節約寶貴的土地和走廊資源。線路送端接入750千伏交流電網,受端高、低分層接入500千伏和1000千伏交流電網,安全穩定水平高,靈活性和適應性強,有力增強了我國在電工裝備制造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蘇通GIL綜合管廊工程是世界上首次在重要輸電通道中采用特高壓GIL技術,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超長距離GIL創新工程,實現了世界電網技術的新跨越。蘇通GIL綜合管廊工程是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的組成部分之一,工程采用敷設于管廊(隧道)中的兩回(6相)1000千伏GIL(氣體絕緣金屬封閉輸電線路),GIL管線總長約35千米,相當于20個特高壓變電站GIS母線總長。工程于2016年7月核準,2018年8月隧道全線貫通,2019年8月完成全部GIL設備安裝。工程在蘇通大橋上游1千米處穿越長江,隧道中預留了兩回500千伏電纜以及通信、有線電視等市政通用管線。工程起于北岸(南通)引接站,止于南岸(蘇州)引接站,隧道長5468.5米,盾構直徑12.07米,是目前國內埋深最大、水壓最高的大型水下隧道。圍繞“一次投運成功、長期安全運行”目標,國家電網組織大規模聯合攻關,攻克了高性能絕緣組部件研制、高場強下金屬微粒運動特性抑制、GIL全管系柔性設計、高可靠度密封、故障精準定位等技術難題,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壓GIL輸電全套技術,帶動我國GIL輸電技術裝備水平全面升級,為跨江、跨海和人口密集地區的先進緊湊型輸電儲備了技術。 準東—皖南、蘇通GIL綜合管廊工程投運之后,清潔電力將實現更加可靠、高效、靈活地匯入華東特高壓交流環網,對于優化能源配置、保障電力供應、防治大氣污染、拉動經濟增長、引領技術創新等具有顯著的綜合效益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