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雙良集團有限公司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核心腹地,素有“江海門戶”、“鎖航要塞”之稱的江陰市。于1982年創業起步,經過20多年的專注與創新,已經從單一的中央空調制造業發展成為集機械制造、化工新材料、酒店服務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民營企業集團。
在民營經濟高度發達的長江三角洲,雙良集團民營企業的群星譜中,是一顆耀眼的恒星。說它耀眼,是因為它的運行軌跡代表著中國民營企業成長的經典路線,而時移勢遷,它又是中國民營企業及時轉型升級,迅速走向世界經濟前沿的典型。
進入2011年,在世界經濟轉型的大潮中,中國依然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在這一經濟社會的主題引導下,各行各業都以自己對轉型不同程度、或深或淺的認識,邁開了實施“十二五”規劃的奮進步伐。這當中,江蘇雙良集團的轉型謀略與實踐頗受業界關注。
以科技創新為先導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雙良集團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溴冷機誕生之地,擁有全球最大的溴化鋰制冷機生產基地、國內重要的氨綸絲和包覆紗生產基地、國際先進的包裝材料及苯乙烯苯胺化工材料生產基地。
集團擁有兩大工業園區:占地2000畝的雙良化工新材料產業園區和占地700畝的雙良機械制造產業園區,下屬18家全資和控股企業,其中有2家上市公司(雙良股份600481,舒卡股份000584)。企業總資產達95億元,在職員工5600多人。
集團新聞發言人告訴記者,雙良成立以來,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為研發平臺,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參與制定溴化鋰制冷機、智能化鍋爐、立體停車設備等多項產品技術國家及行業標準。作為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多項產品列入國家火炬計劃,成為各個所在領域的領導品牌,“雙良”商標被國家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雙良人秉承“學習才能進取,創造方為永恒”的企業精神,遵循“多元化發展,專業化經營,精細化管理”的發展戰略,依托雄厚的實力和人才優勢,憑借強大的品牌魅力,迅速融入國際化競爭舞臺,成為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國際化大型企業集團。
搶抓轉型發展機遇
記者獲悉,為了唱好轉型這首新曲,雙良首先從節能“發聲”,分別針對國內市場、沙特、伊朗及中東地區電力改造、印度市場以及利士德化工制定了轉型的具體目標。其次,在做好友利控股公司轉型的同時,使房產業務全面發展,包紗公司降本增效,氨綸公司適度改造。另外,為實現集團所屬鍋爐公司在“十二五”期間成功上市,他們著力做好燃油燃氣鍋爐、余熱鍋爐、多晶硅領域配套設備這三大業務的轉型工作。在包裝公司的轉型上,在保證正常運行、降本節能、產品達優的同時,對電子膈膜、太陽能膜、光學膜等新能源方面的配套產品進行調研,落實好產業轉型的相關事宜。
據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雙良的轉型,著重于從實業和股權兩個方面“歌詠”投資。前者重點關注新能源產業,積極尋找投資機會;后者大力打造具有雙良特色的投資領域和競爭優勢,實現實業發展平臺和資本運作平臺雙輪驅動,螺旋上升。
雙良總裁繆雙大表示,雙良“轉型”是大勢所趨,形勢所逼。企業要持續健康發展,決不能原地踏步,陶醉在凱歌中忘卻進擊。無論對國家或者企業而言,節能環保之路漫長修遠,只有不斷翻越一座又一座綠色的山峰,才能開辟人類生存發展更寬闊的幸福空間。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轉型”不僅是企業發展之需,更是社會前進之需。如有懈怠甚至違背,將會受到大自然邏輯的無情懲罰。為此可以這樣說,誰不“轉型”,誰就是死路一條。
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雙良的“轉型”旨在搶抓機遇、加大力度,立志再創一個更具實力的新雙良。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他們恪守“以人為本”的企業理念,進一步發揮集團人才政策的優勢,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轉型”人才的強大團隊。繆雙大說,只有建立“轉型”鐵軍,才能唱好“轉型”這首新曲。結緣電力節能領域
節能環保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大新興產業,并將在“十二五”期間進入一個又好又快的發展時期。善抓機遇的雙良決策者,憑借企業中央空調制造的“本錢”,2006年起就果斷從民用節能轉向工業節能,除中央空調外,雙良最早和電力結緣的是空冷業務板塊,并
取得了顯著業績。
據集團總經理節連山介紹,雙良空冷的電力板塊從去年開始有了三個新的變化:一是從原來單一的設備銷售轉到系統設計和銷售,這在空冷項目的總包上是一個大的跨越,一舉改變了依賴國外公司做項目設計的狀況,現在雙良自己就可以做整個系統的設計;二是由原來單一的國內市場轉為國內國外市場同時進行,雙管齊下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三是由原來重點是直接空冷技術,到現在是直冷和間冷并重。這一“并重”舉措,使電力系統中間冷技術大有異軍突起、后來居上的趨勢。
相關資料表明,我國火力發電廠發電效率平均在35%左右,相當一部分能量通過煙氣或凝汽器廢熱形式排向高空,造成環境熱污染。還有相當一部分機組冷卻用的廢熱水從河道中排放。在解決這一難題中,雙良的“三個變化”顯示出重要的作用。節連山舉例說,2009年時,隨著居民居住條件的不斷改善,山西陽煤集團國陽新能股份公司第三熱電廠對當地供熱需求存在近200萬平方米的缺口。如果增加一臺3.5兆瓦的發電機組,或者100兆瓦的調峰鍋爐,每年就要消耗標煤約5萬噸,直接使用成本約3500萬元。而雙良公司為其量身定做的8臺雙良余熱回收制熱系統卻在不增加其他供熱設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熱電廠的循環冷卻水的熱量,收集余熱進行制熱加溫,圓滿地解決了這一難題,顯示了當時世界最大熱電余熱回收吸收式熱泵系統的“雙良實力”。
“馬先跳”綠上加綠
“馬先跳”的清潔生產,則是從源頭和全過程上發力,把污染物解決在萌芽狀態之中。而多年來傳統的污染處置都屬于“末端治理”,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理方式,業界戲稱為“馬后炮”。兩相比較,優劣自顯。
多年來致力于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雙良集團,早在2007年就開始在所屬子公司有重點的推行“馬先跳”的清潔生產方式,先后有氨綸公司、利土德公司、熱電公司和節能系統股份公司進行了清潔生產審核,實現了“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標,使綠色雙良綠上加綠。
據雙良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推行清潔生產和實施清潔生產審核,確保了集團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目標的順利實施,取得了幾大明顯效果:首先是公司員工接受了清潔生產這一全新的、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思想,從而轉變了觀念并自覺行動,把清潔生產的思想理念貫徹落實到每一個生產過程和工序之中。其次是取得了明顯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清潔生產審核報告的數據統計,通過現狀調查研究、分析物料流失、資源浪費和污染物產生的原因,尋找改進機會,共提出了清潔生產方案70余項,使“馬先跳”成效卓著。數據顯示,這些清潔生產方案的實施,共投入了約13025萬元,在取得顯著環境效益(如熱電公司的二氧化硫排放濃度下降了48.6%)的同時,還取得了每年節約4000萬元的經濟效益。第三,通過推行清潔生產和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建立和完善了清潔生產的長效組織機構及清潔生產管理制度,消除了管理上的薄弱環節,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清潔生產所取得的顯著成果,使公司干部、員工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識,為清潔生產的持續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雙良提出了“構建和諧企業,強化社會責任”的可持續發展要求。雙良總裁繆雙大表示,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還要環境無噪音,空氣無怪味。搞好清潔生產雖然任重道遠,但憑著雙良人那份源于內心關愛社會、關愛自然的深厚情懷,一定能把各項節能環保工作做得更好。(李丙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