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張北扎實推進光伏扶貧電站建設、管理、運營與維護,探索建立了128座“異地聯建”光伏扶貧電站,目前累計電費總收益2.23億元。
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要求和部署, 2016年9月,張北啟動村級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建設,先期建設村級電站32座于2017年6月30日全部并網發電。當時,由于這32座電站分布在張北13個鄉鎮的37個村,地理位置分散,電網改造、電站選址、運營維護三大難題日益突出。
為破解這些難題,張北縣有關部門深入走訪國家能源局、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等征求意見并充分論證,結合張北氣候寒冷、施工期短的實際情況,綜合電網改造、電力外送、運營維護、資金安排等各方面因素,探索出光伏扶貧電站的“異地聯建”模式,確定在饅頭營鄉胡家坊村、鄭油坊村租用1500畝未利用土地,統一建設128座村級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據介紹,該項目于2017年9月正式開工,總建設規模3.84萬千瓦,占地1500畝,由128座單體容量為300千瓦的村級扶貧電站聯建而成,逐村報建備案,分表計量,整體建設運維。
“異地聯建的128座村級電站,充分體現了光伏扶貧電站的示范性、多樣性和先進性。”據悉,該項目設計采用多晶硅、多晶黑硅、多晶多主柵和N型單晶雙面四種先進光伏組件,分別使用了平單軸、帶5度傾角平單軸和斜單軸三種跟蹤支架系統,較常規固定支架光伏電站可提升發電效益約10%。同時,128座易地聯建電站,年電費收益約4800萬元,按照國家3000元/戶的標準,可連續20年帶動160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比同數量分布式電站多帶動貧困戶1500多戶。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電站由于采用易地聯建、統一招標、企業捐助、社會支持等模式,避免了分散建設的額外投入。128座易地聯建電站共運用了3種光伏支架、3種光伏組件等先進設備,每瓦的成本造價比采用傳統固定支架的電站高2%以上。
“張北縣128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實現了發電效益增加、扶貧效益增加、投資成本減少的兩減一增效果,不僅為國家出臺規范村級電站發展的有關政策提供了重要現實依據,也為今后全市光伏扶貧電站建設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市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