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光伏賽道“內卷”:2023硅料過剩將無可避免 |
(時間:2022/1/5 10:51:21) |
一邊賣組件、一邊尋找光伏項目……對于2022年,王磊充滿了期待。
作為國內某二線光伏組件企業的市場負責人,王磊告訴記者,2021年組件廠基本不怎么掙錢,因此公司才加大電站領域的布局,到現在也拿下了超過1GW的項目指標。
王磊所在公司的無奈轉型,源于2021年光伏產業鏈供需失衡,在原料多晶硅(硅料)供應不足及價格飛漲下,多晶硅下游環節的硅片、電池和組件領域開工率不足,不少專業化電池和組件企業在前三季度還出現了虧損。
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即使光伏產業鏈一度深陷“無米下鍋”之窘境,然而動輒數百億元的擴產計劃卻時常涌現,多晶硅新老玩家無不覬覦著該黃金賽道。
TrendForce集邦咨詢新能源事業部總監王健向記者預測,隨著擴產產能的密集釋放,2023年開始,硅料過剩將無可避免。預期2023年起光伏產業鏈將會進入新一輪的擴產潮,產業鏈供需關系將進入一個新的循環階段。
警惕產業鏈“木桶效應”
2020年9月以來,“碳中和”熱潮洶涌澎湃,被譽為厚雪長坡賽道的光伏市場萬眾矚目。
但由于光伏產業鏈上下游產能錯配,供需失衡,原料多晶硅短缺的“木桶效應”顯現,疊加在全球疫情的席卷之下,世界范圍內通貨膨脹,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能耗雙控影響,多晶硅價格一路上漲。到2021年10月,其平均成交價已經突破27萬元/噸的水平。
在整個產業鏈傳導之下,光伏硅片、電池和組件開工率均受到沖擊,部分環節低至50%以下,不少專業化電池和組件企業在前三季度出現虧損現象,即使垂直一體化企業毛利承壓。據悉,目前光伏產業鏈仍處于開工不滿的狀態。
TrendForce集邦咨詢的數據表明,目前硅片、電池片、組件端的年化產能一直遠大于上游多晶硅產能,并且到2022年,硅料、硅片、電池和組件環節的年末產能將達320.4GW、457.4GW、520GW 和469.4GW。
“產業鏈明顯已經發展不均衡,還要投資,最后出現‘無米下鍋’,最終被動地等待多晶硅產能釋放。沒有米放進鍋里,做不成飯。”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光伏大佬無不呼吁產業鏈協同發展,但在充滿市場化競爭的商業世界里,產業鏈協同發展顯然很難。
如此形勢下,光伏投資商也一肚苦水,終端電站市場似乎也不被看好。2021年12月中旬,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下調2021年國內光伏市場裝機目標,即由原來的55~65GW預期,下調至45~55GW。不過,也有業內人士統計稱,2021年國內光伏市場裝機或超過60GW。
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產業鏈上下游博弈,2021年12月以來多晶硅價格開啟下跌趨勢,繼而光伏組件價格也逐漸松動。
硅業分會(2021年12月29日)數據顯示,國內多晶硅單晶復投料價格區間在22.3萬元/噸~23.8萬元/噸,成交均價下滑至23.25萬元/噸;單晶致密料價格區間在22.1萬元/噸~23.6萬元/噸,成交均價下滑至23.06萬元/噸。粗略計算,當前的價格相比一月前單晶復投料27.22萬元/噸的均價,已經跌幅14.6%。
與此同時,PV Infolink(2021年12月30日)數據顯示,光伏供應鏈價格持續下修,當前整體主流價格500W+單玻組件約每瓦1.81~1.87元。跌價氛圍濃厚,部分廠家針對2022年1月的詢單報以較為激進價格,部分開標可觀察到較低價每瓦1.75元的平均公示報價。
這也讓奔走于集中式地面市場與分布式市場的光伏項目投資商久旱逢甘露。
2021年6月,整縣推進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政策點燃了分布式市場,共有676個試點區域入選,隨之國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爭先入場。另外,2021年10月,首期100GW的風光大基地項目已有序啟動,第二期100GW大基地項目也于近期啟動申報工作。此外,2021年各省保障性并網項目計劃在9月以來密集公布,累計保障性并網項目達65GW,大部分項目要求在2022年之前完成并網。
在2022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中,“千家萬戶沐光行動”和“三北”地區光伏基地再次被重點提及,為2022年光伏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和Trend-Force集邦咨詢預測,整縣推進、大基地及保障性并網項目將推動2022年中國光伏裝機量達到75GW。
王磊告訴記者,“現在1.8元左右的組件價格在一些電價較高等條件較好的地區是可以做的。不過,2021年底,由于組件價格尚未跌至心理預期,疊加天氣原因,公司并不著急開工,預計2022年下半年價格拐點將出現,行業迎來裝機潮。”
盡管如此,在TrendForce集邦咨詢看來,硅料和EVA粒子仍然是2022年供應鏈的關鍵點。
王健表示,目前硅片、電池片、組件端產能遠大于上游硅料的產能,下游的實際產出仍將受限于硅料的實際產量;此外,輔材端EVA粒子2021年全年產出有限,也將限制組件的實際產量。硅料和EVA粒子的實際產出仍將是制約供應鏈的瓶頸。
來自圈內外的“內卷”
縱使光伏產業鏈各環節景氣度一度下滑,但以多晶硅和硅片為代表的領域內的新投資仍沸騰似火,動輒數十億元、甚至數百億元。
無名不來,無利不往。以多晶硅龍頭大全能源為代表,從2020年末到2021年前三季度,其銷售毛利率從33.63%上升至67.28%;以硅片龍頭隆基股份為代表,截至2020年度,其硅片及硅棒毛利率為30.36%。對比之下,這兩個環節的毛利率均優于電池、組件環節。
高毛利吸引了圈內外眾多企業投資入局,僅多晶硅領域便殺入了青海麗豪、信義光能、合盛硅業、東方日升、晶諾新能源、江蘇陽光、海螺水泥和潤陽股份等10余家企業。
其中,略顯神秘的青海麗豪自2021年4月底成立以來,注冊資本與股東頻繁增加、變更,到2021年9月由正泰集團實際控制的浙江正泰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成為第一大股東,持股約24%。
2021年12月,全球光伏玻璃龍頭——信義光能及子公司宣布,擬在云南曲靖市建設年產20萬噸多晶硅和2萬噸白炭黑,日熔化1400噸浮法玻璃、2400噸光伏蓋板的項目,計劃總投資230億元。
同期,位于多晶硅上游的全球工業硅龍頭——合盛硅業在內蒙古擬投資355億元的硅基新材料產業一體化項目,涉及投資建設硅基新材料、多晶硅(預計20萬噸)、單晶切片、電池組件、光伏發電等工程。
緊接著,全球光伏組件前十企業——東方日升公布在包頭市的446.5億元投資項目計劃。該項目分為兩大板塊:一是制造板塊:年產20萬噸工業硅+15萬噸高純硅+10GWN型高效拉晶+3GW組件;二是發電板塊:3.5GW光伏電站項目+1.6GW風電電站項目+儲能項目。
在王勃華看來,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引導下,越來越多的新進入者投資光伏制造領域。從歷史看,跨界切入從未中斷,2008~2011年曾經是跨界光伏領域高峰,如今這一幕正在重演。新進入者加劇行業競爭,對傳統光伏企業帶來巨大挑戰,對未來產業格局也可能會帶來根本性變革。
不過,目前老玩家的主導地位仍無可撼動。
東莞證券援引硅業分會的數據分析稱,從產能來看,2020年位居第一梯隊的通威股份、保利協鑫能源、新特能源和大全能源4家年產能在5萬噸以上的企業產能合計約31.7萬噸,約占國內多晶硅總產能的75.5%。在多晶硅緊俏的市場環境下,通威股份、保利協鑫能源、新特能源和大全能源無不大手筆擴產,僅保利協鑫能源將有望在2022年形成26萬噸顆粒硅產能,是新增產能最大的頭部企業。
但與此同時,王健也向記者表示,“隨著未來2~3年擴產產能的不斷釋放,2022年及2023年硅料的產量將分別達到83萬噸、126噸,而結合組件端擴產產能來看,硅料產能過剩是必然現象。”
王健還進一步解釋,從2022年裝機需求將達到220GW來看,2022年上半年因硅料擴產產能處于爬坡期,實際可貢獻的產量有限,整體供需格局將呈現緊平衡的狀況;2022年第四季度隨著擴產產能的密集釋放,2023年開始,硅料過剩將無可避免;預期2023年起產業鏈將會進入新一輪的擴產潮,供需關系將進入一個新的循環階段。
值得關注的是,在多晶硅走向過剩前,被密切關注的硅片環節可能率先面臨競爭加劇而帶來的利潤下滑壓力。
眾所周知,硅片環節早已形成了以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為主導的競爭格局。然而,過去1~2年里,隨著上機數控、高景太陽能、京運通、雙良節能等后來者的崛起,以及垂直一體化企業代表晶澳科技產能加碼、通威股份和天合光能聯手擴產,硅片市場似乎一片“紅海”。
TrendForce集邦咨詢分析認為,隨著新建硅片產能不斷釋放,2022年硅片環節的競爭格局日益加劇,頭部企業市占率將下降到80%以下。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