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總產值404億元的工業新區,三成以上用電竟能自給自足,還無污染。3月31日上午,海寧尖山新區掛牌綠色低碳工業園建設示范區。“去年,尖山新區人均光伏容量9.7千瓦,是全省人均水平的40多倍。”國網海寧市供電公司執行董事張海春說,5年來,每年尖山地區光伏發電超過實際用電負荷的天數均超過170天。
 海寧尖山新區的大型企業屋頂鋪滿了光伏板。
尖山新區是我省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起步最早、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在尖山,大型企業屋頂幾乎都鋪滿了光伏板。“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海寧正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設備動力總監檀俊說,企業每年發電量在500萬度左右。 “通過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探路綠色低碳能源新體系,最終實現碳中和。”國網海寧市供電公司副總工程師范云其說,尖山新區三面環水,光、風資源豐富,光伏裝機容量達229.4兆瓦,去年新能源發電量5億多千瓦時,占地區全社會用電量比例超過三成。 屋頂裝不裝光伏板,企業自己會算賬。去年,浙江聯鑫板材科技有限公司的屋頂上安裝了13萬平方米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年平均發電量1100萬度,總投資5391萬元,是去年接入浙江電網容量最大的分布式光伏項目。“7年左右可收回投資成本,按照25年的設計使用壽命,相當于后18年每年可賺500多萬元。”項目負責人劉杰扳著指頭算了一筆賬。 劉杰沒算出來的還有一筆環保賬。按每戶每月用電200度計算,尖山新區去年新能源發電量足夠20多萬戶家庭使用一年,相當于一個中等縣城的居民年用電量。與火力發電相比,可年節約煤炭20多萬噸,對環境少排放二氧化碳近50萬噸。 光伏等新能源具有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大規模開發并網后對電網安全可靠運行帶來挑戰。但在尖山新區,這種瓶頸正被打破。海寧市電力部門通過建設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發展儲能等措施,提高電網系統的調節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