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平價上網迷霧:走到十字路口的光伏產業 |
(時間:2019-12-13 10:30:50) |
“2013年至去年‘531新政’前,國內政策主要是圍繞大力拓展國內市場。而新政之后,政策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今后的政策可能要瞄準加速平價和強化消納! 12月5日,在2019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暨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以下簡寫為“CPIA”)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發表上述觀點。 “531新政”被外界視為“光伏斷奶”之舉。國內光伏產業全面開啟了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轉型。到2021年,行業將全面進入無補貼時代。而今年則被視作“平價元年”。 平價風暴下,行業深陷寒冬。據CPIA統計,今年1-10月份,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量約為17.5GW,相比去年同期的38.2GW,下降54%。而對全年的裝機量,業內給出25GW的預期。 光伏裝機降速,一方面是行業因補貼資金缺口持續擴大,資金鏈緊張;而另一重因素是,電價、規模、競價等政策市場啟動晚,有效施工時間短,部分項目延期到明年。 “2019年,光伏產業進入到成年期了!碧旌瞎饽芄煞萦邢薰径麻L高紀凡對《能源》雜志表示。他指出,相較于光伏行業以往忽冷忽熱的情況,今年是行業比較正常的一年,不管是產品結構和企業市場定位的調整。 然而,即便步入成年,但面對日益逼近的平價腳步,行業依然充滿焦慮。多重不確定性迷霧籠罩下,平價落地存疑。 首先是平價標準問題。現有的電力體制下,標桿上網電價以脫硫煤標桿電價為準,而現有的標桿上網電價機制也將于2020年改為“基準價+上下浮動”的市場化機制。屆時,光伏平價的標準是什么,又將有怎樣的電力機制保證平價收益? 二是消納問題。光伏等新能源與傳統化石能源及舊有電力體制長期處在博弈狀態,而在“十四五”時期,國家能否在頂層設計層面推動雙方的正和共榮? 針對上述問題,業內人士寄希望于國內電力機制的改革,希望國家在頂層設計及配套環節上做一個合理規劃。 同時,產業格局也因為平價風暴而被重新改寫,競爭賽道由舊有的價格戰轉向價值創造。 迷霧重重 2019年,國內首次推出競價機制,旨在推動光伏發電補貼退坡,助力平價上網。 根據CPIA統計,國內競價項目地面電站已經接近平價,甚至低于脫硫煤標桿電價。如達拉特旗脫硫煤標桿電價為0.2829元,而其一、二、三期項目中標電價分別為0.26/KWh、0.27/KWh和0.28元//KWh。 但是,現有的平價項目大多是帶著保護性質的示范項目,與真正市場化的平價還存在相當距離。 “每千瓦系統成本控制在4000元之內,基本可實現光伏平價上網,且年發電利用小時數不能少于1500小時!敝袊娊ㄎ鞅笨睖y設計研究院新能源工程院設計所所長惠星分析稱。 然而,平價上網落地面臨著土地屬性與成本、發電量、接入消納等多重不確定性因素的困擾。在行業人士看來,更加根本性的問題還在于現有的電力體制能否適應光伏平價的發展。 根據最新規定,2020年1月1日起,國內將取消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將標桿上網電價機制改為“基準價+上下浮動”的市場化機制。到“十四五”期間,平價以后的電價依據如何確定,還是全面轉向競價。完全競價之后,用什么樣的體制機制去保障價格實施。 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裁陸川介紹,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在電力自由交易的國家,基本上光伏電價是以PPA的方式簽署確定,協議長達10-15年,更長的則有20年。但國內電網與光伏電站簽訂的PPA,大多是一年為期。 電能消納是平價落地的另一重考驗。2018年12月以來,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先后發布《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2018-2020)》、《關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高壓推進清潔能源消納。 “但是,目前還是沒有講清楚,保障性收購是不是直接送上網,還是需要參加交易。保障性收購在政策范圍內是一個模糊地帶。發電商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電源被消耗掉,交易電價多少。”陸川表示。 制約消納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電能質量。目前,電能質量平衡的責任主要由電網承擔。隨著新能源接入量的增加,電網的平衡壓力持續增加。 “世界范圍內,光伏項目配套的儲能平臺,都是由發電商規劃投資,中國大的方向也是在這方面走。在未來的可再生能源接入機制的頂層設計上,儲能等都要明確規定。”陸川指出。 競爭升維 自“531新政”以來,光伏行業一片黯淡,行業開始了新一輪洗牌。一些不具競爭力的企業黯然退出光伏市場,過去曾以規模著稱的企業則賣身國企自救。 如今,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的作用下,光伏產業從低收益、低風險走向低收益、高風險的邊緣。競爭賽道由拼規模、速度和價格,轉向質量和收益。 “規模上,我不認為平價時代會有爆發性增長!备呒o凡說。他測算,“十四五”期間,大概以50GW起步,每年能夠保持10%左右的增長。 同時,他指出,光伏產業即將走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技術引領,跨界合作,協同發展,從價格競爭走向價值創造。 2019年光伏總建制造成本和投資成本下降到10年前的十分之一。背后的驅動力,主要來自產業不斷創新帶來的降本增效。同時伴隨始終的,還有價格戰陰影。 “我跑了幾個海外的客戶,大家投標的時候,大家把價格壓得很低,其實,客戶對我們的降價沒有太大感知,反而搞得我們自己很難受。”高紀凡對本刊介紹。 事實上,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降本增效的空間已經逼近極限。 “現在降本增效的潛力越來越小,未來,增效在產業發展中將占到更高比重!蓖醪A指出,應該尋找更多的光伏增長點,拓展更多的應用場景。 此外,他指出,分布式光伏在成本和用電成本上,還有很好的下降預期。 在整體裝機不太樂觀的情況下,今年前三季度,分布式裝機以8.26G,第一次同比超過了集中式7.73GW。 在增效上,光伏產業已經做出越來越多的探索,呈現出“光伏+”的發展趨勢。如光伏+農業、牧業和漁業,光伏+制氫,光伏+旅游等。一些電站也在探索風光同場布置。 陸川甚至大膽暢想,“電有一天是不值錢的,(競爭力)取決于你的服務,給他(客戶)一個好的服務就可以了! 2016年,我國發布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要求,2021-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0%。光伏與風能一道,被視作加速能源轉型的主要推動力。在這之前,光伏行業將要經歷平價落地的考驗和洗禮。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