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甘肅渭源:光伏電站在鄉村“種下太陽” |
(時間:2019-11-29 9:18:21) |
渭源縣通過大力培育“農光互補”產業模式,不僅形成了“頂上有光伏、地上有農業、周邊能務工、重點鄉鎮有物流倉儲配套”的產業綜合發展格局,也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由薄弱向持續穩定增收的轉變。 渭源縣清源鎮池坪村村民李全德,家里四口人,兩個女兒都在渭源一中上學,孩子爭氣。他家享受東西部協作光伏帶動項目,每年分紅2000元。連續2年共享受養殖業“以獎代補”項目19000元,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李全德是渭源縣農光互補項目的受益者,像老李一樣,全縣還有很多。渭源縣利用豐富的光照資源,大力發展光伏扶貧產業,著力構建“光伏+”全產業鏈光伏扶貧體系。 自2017年渭源建成的元古堆村300千瓦村級光伏電站典型經驗,被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中學習會議作為學習案例、并作為典型示范在全國推廣以來,國扶辦把光伏扶貧工程列為“十大扶貧工程”之一、把渭源縣列為“全國光伏扶貧試點示范縣”。 乘著東風,渭源縣搶抓政策機遇,按照“建設資金全部由財政籌集、電站產權歸村集體所有、發電收益為村集體經濟收入、村上用‘四議兩公開’法確定村級公益崗位、村集體以購買貧困戶勞動安排崗位、貧困戶以公益勞動獲得薪酬”的方式,先后分四批次實施村級光伏扶貧項目60.249兆瓦,實現135個貧困村村級光伏電站全覆蓋。渭源縣將光伏食用菌產業作為落實東西部扶貧協作的主要舉措之一,累計投入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資金3530萬元建設村級光伏電站,投入1258萬元發展食用菌產業。 邯彥榮是李全德的同村人。他家有7口人,兩位老人均已喪失勞動力,大女兒大學畢業后現在新疆實習,二女兒上大二。他家也享受東西部協作光伏帶動項目,每年分紅2000元,解了燃眉之急。與此同時,享受2018年養殖業“以獎代補”項目中華蜂5箱,良種羊5只,2019年享受“養殖貸”項目,補助資金8000元。 “村里建起了‘陽光銀行’,我們看到了脫貧的希望!”在老百姓眼里,光伏電站就是在地里“種太陽”。 “太陽一出來,我們感覺錢就來了,心里暖洋洋的。”元古堆村村民杜文文說。 渭源縣在光伏扶貧產業推進過程中,特色明顯。 “農光互補”模式實現扶貧效益最大化。在規劃設計方面,按照“光伏+農業”的模式,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通過大力發展“光伏+食用菌”“光伏+蔬菜”等農光互補產業,互補食用菌1600畝,設施蔬菜、黨參和黃芪育苗等種植業750畝,互補特色養殖業150畝,互補率達到85%以上。在帶貧機制方面,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園區)+農戶”的“四位一體”產業發展模式,落實“五統一分一標三提高”的帶貧增收機制、三保底再分紅的利益核算機制增收。在增收成效方面,通過大力發展農光互補產業,貧困戶和貧困村實現了多渠道增收,1042戶農戶通過土地流轉戶均收益2600元;1280戶貧困戶通過承租光伏食用菌大棚,年均收入1.5萬元以上……配套產業收益疊加效應持續放大。 科學分配收益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全縣光伏發電總量為7.83萬度,135個貧困村村均每年通過村級電站獲得收益40萬元左右,村集體經濟收入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從無到有到不斷壯大的實質性轉變。在收益分配上,按照“四議兩公開”議事規則,在優先保障因重病、二級以上殘疾等特殊救濟戶的前提下,確定公益性崗位和數量。 全縣135個貧困村共設立垃圾清潔員、道路維護員等8個類別的村級公益崗位服務人員1.2萬,每年可獲得收益2000元—6000元,人均工資報酬3500元左右。同時,除特困群體救助資金,村級公益性崗位支出外,村均集體積累5—10萬元。 專業化運維管護確保電站長期穩定運行。明確保底發電量要求,每千瓦發電量不得低于1300度,如保底發電量達不到要求,將按照運維費用30%—70%的比例予以扣除,保證發電量持續穩定。有效降低運維成本,強化日常監管,解決了由于村級電站分散、日常監管難的問題。 通過大力發展光伏扶貧產業, 實現了單一光伏產業向現代農業綜合效益轉變。通過大力培育“農光互補”產業模式,形成了“頂上有光伏、地上有農業、周邊能務工、重點鄉鎮有物流倉儲配套”的產業綜合發展格局。 同時,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由薄弱向持續穩定增收的轉變。縣上為每個貧困村配建300-500千瓦規模村級電站,村均發電收益達到40萬元左右,加上村級光伏電站農業設施租金收入,村辦合作社產業發展收入,村集體每年累計收入達到45萬元左右,集體經濟薄弱或“空殼”村實現了收入持續穩定增加、持續發展壯大的良好發展局面,光伏電站成為了貧困村村集體經濟增收實實在在的“陽光銀行”。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