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裝機容量已達1.9億千瓦 光伏運維步入智能化時代 |
(時間:2019-11-20 9:17:07) |
核心閱讀 當前,光伏電站重建設、輕運維、集約化程度不高、效率低等問題仍然突出。光伏運維向智能化轉變的趨勢,或將有助于破解上述問題,并進一步提升運維全鏈條水平。 據國家能源局的最新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已達1.9億千瓦。在國內光伏裝機容量不斷攀升的情況下,光伏電站運營及后期服務的重要性逐漸凸顯。 “在2016年至2019年的3年間,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超過1.2億千瓦。面對補貼拖欠的資金壓力,光伏企業從后期運營維護出發,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創新和模式探索,推動了整個光伏行業的進步。”近日,在第四屆光伏發電運營及后服務研討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表示。 開啟智能化運維時代 光伏電站建成并網后,發電量便成為衡量其價值的重要標準。如果電站沒有專業化運維,其發電能力或將受限,進而減少收益。從長期來看,還將影響電站的評級和資產評估。 “一直以來,光伏電站重建設、輕運維,存在著技術和管理水平不高、集約化程度不夠、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鑒衡認證中心副主任紀振雙表示。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其實近幾年建成投運的電站,都非常重視電站的后期運維工作。但由于電站占地面積較大,僅憑人力清潔、排查故障,耗時長,難免不及時。在此情況下,為降低人力運維成本,智能化運維成為業主選擇的新方向。 智能清洗機器人、無人智能巡檢機和割草機器人等專業化運維設備的出現,極大地提升了光伏電站的運維能力和效率,實現了優質資源的內部化共享,經濟效益也更加明顯。 以智能清洗機器人為例,通過手機APP,運維人員就可以選擇光伏電站特定區域內的某排光伏組件,實現自動清潔。這一過程只需幾秒,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物力、人力。在實際應用案例中,使用智能清洗產品后,最多可以增加電站30%的發電收益。 紀振雙表示,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影響下,光伏電站運維在向智能化轉變,光伏電站少人或無人值守是大勢所趨。 提升運維全鏈條水平 除了智能化硬件裝備的支持,軟件類產品也成為光伏電站運維的“法寶”。 多家企業高管告訴記者,在提質增效的要求下,傳統的電站管理方法已不太適用,為此,數字化管理系統應運而生。 據介紹,數字化管理系統被稱為“第三只眼”,可以完成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氣象數據、發電量統計、PR分析、設備運行)、組串故障定位、告警中心、缺陷管理、自動化報表管理等工作。在24小時全天候監測下,運維人員可以通過實時數據及時掌握電站動態,早發現故障,早排查。 遠景智能光伏解決方案總監黃學洪表示,數字化管理系統還可以“反哺”前期電站地形勘查、評估、設計和設備選用工作。“這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管理系統所積累的大量實際運行數據,可以為地形、環境等條件不同的光伏電站實現最優化設計,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黃學洪認為,在光伏裝機容量大規模增長的背景下,市場對多領域協同、精細化、數字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光伏運維企業考慮光伏電站資產的全生命周期,從項目開發、建設、運營,到后續資產交易,全方位把控電站的發展方向。 “一個高性能的電站,不但要‘生得好’,還要‘養得好’。光伏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著力提升整個鏈條的管控水平。”紀振雙說。 緊貼業主個性化需求 隨著全球光伏電站的數量急劇增多,為了提高發電率,光伏電站已由大規模發展轉變為大規模運營。 據能源資訊機構伍德麥肯茲發布的最新數據,到2024年,光伏行業的年度運營和維護成本將突破90億美元,較目前的45億美元翻番。大數據平臺和智能化工具等新興技術在光伏電站運維中的應用將愈加廣泛,光伏運維市場的大航海時代正在開啟。 在智能化運維產品不斷涌現的情況下,產品逐漸分層,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業主操作的難度。 據了解,目前多數光伏電站都會配置一個大數據平臺,但大多數數據平臺所提供的服務比較單一,只能提供電量實時監測或電站健康檢測等某一功能。如果業主希望實現多種功能服務,則需要安裝下載多種應用平臺,而每一個應用平臺的數據都是封閉的,均不共享。 此外,通常系統只能實現對單個電站的全面監控,而一些較大的光伏電站投資者無法在一個平臺上實現全部資產的管控。 “為了滿足業主的不同需求,遠景推出阿波羅光伏云數字化資產管理系統。”黃學洪說,“依托于遠景智能物聯操作系統EnOSTM,業主可以制定專屬于自己的光伏資產管理平臺,真正實現個性化管理。” 在黃學洪看來,進入機器社交網絡時代,光伏電站管理模式越來越高效。未來,在智能物聯網等的支持下,機器社交的能力和紅利將進一步被釋放。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