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越來越多的國企進入光伏市場 民企國企攜手成為“一家人” |
(時間:2019-9-17 8:17:20) |
9月5日,兩家港股上市公司保利協鑫能源與協鑫新能源就可能出售協鑫新能源51%股權作出進一步公布,稱潛在買方已完成對協鑫新能源的初步盡職調查。 協鑫出售資產的現象發生在這一年并不是偶然。事實上,不管是是資本市場的買賣,抑或是領跑者項目,無不顯示出,國有企業在加速進場。業內多位觀察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表示,5.31新政之后,光伏市場開始進入新的發展模式:一方面,民企轉賣資產現象頻出,而買家則多數來自資金充裕、融資能力更強的國有企業,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這一次是選擇了主動擁抱彼此,展開親密的合作。 業內觀察人士認為,盡管以五大電力央企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在光伏領域還不甚重視,相較規模分散的光伏,他們甚至更加青睞風電項目,但就在這兩年,他們的目光開始真正投向光伏。 這看起來像是一種因緣際會:一方面,在巨大的補貼缺口下,民營企業現金狀況堪憂,另一方面,在傳統煤電較難盈利且被政策遏制的前提下,出于國有資產增值保值、提升新能源業務比重的目的,國有企業則需要尋找業務增長點,而光伏則成為最為合適的標的。 北京先見能源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淑娟認為,這樣的合作,發揮了彼此的優勢,對雙方都是皆大歡喜。不過,強烈倚賴政策推動的光伏產業,短期內依然面臨著復雜的外部形勢。 國企進場 協鑫新能源的潛在買方位為華能集團。今年6月3日,朱共山發表了題為《能源變革正當時,全球光伏再出發》的演講,稱“全球光伏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甚至將突破我們想象力的邊界”,不過僅僅一天后,協鑫集團宣布擬將旗下光伏電站上市平臺協鑫新能源 (00451.HK)51%的股權出讓給電力央企華能集團。 華能擬收購協鑫集團旗下資產包,被認為是近年光伏行業市場競爭格局變動下的一個典型。2018年11月,舒印彪調任華能集團,華能即開始發力新能源。在2019年華能集團工作會議上,這位華能新掌門提出要“實現兩個突破”。其中,提高清潔能源比重被提至戰略高度。“舒印彪去了華能之后,對新能源定位很高,并且企業發生了相應的管理上的調整。”業內人士向經濟觀察報透露,“目前華能現在將權力下放給了新能源的二級企業,也即華能新能源下的二級公司可以就新能源項目自行做出決策,并在總部備案,這大大縮短了此前的決策流程。” 僅僅在兩、三年前,情形還不是這樣。上述人士認為,彼時,五大央企電力集團中,只有國電投對光伏還算比較重視,其他幾家在這一領域處于空白,但從這兩年,五大發電在光伏上的用力已經顯而易見。 王淑娟認為,目前相對民企,以央企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在光伏領域的不斷作為已經成為一股趨勢。她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光伏電站的交易量特別大,基本上都是民企賣給國企。” 與此同時,在光伏領域的“領跑者”項目中,呈現央企、國企“領跑”的態勢。“光伏領跑者計劃”是國家能源局從2015年開始每年都實行的光伏扶持專項計劃,根據這一項目計劃,國家部分用電項目將優先采用“領跑者”先進技術產品,政府將在關鍵設備、技術上給予“光伏領跑者”計劃項目市場支持,各級地方政府使用財政資金支持的光伏發電項目,采用“領跑者”先進技術產品指標。 2019年,在7大應用領跑基地33個標段的投標中,共有國家電投、中廣核太陽能、中節能太陽能、北控清潔能源、正泰新能源和晶科電力6家企業獨立中標,以及三峽新能源&陽光電源、晶科電力&陜西化工、晶科電力&通威股份、中廣核太陽能&林洋能源、晶科電力&京能清潔能源、晶科電力&國開新能源,合計6個聯合體在競標中勝出。 其中,中標的民營企業有正泰新能源、陽光電源、晶科電力、通威股份和林洋能源5家,剔除晶科電力以聯合體的身份競標,其他民企中標數量較少,中標規模較小。 王淑娟認為,近年來國企在光伏市場比重加大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她預測,在地面電站中,國企占絕對的優勢,在分布式領域民企企業更加更加活躍一些。未來,國企在光伏領域的投資、收購行為會更加地頻繁。 聯姻 為何國企在光伏領域頻頻進擊? 王淑娟向經濟觀察報分析,資金優勢是重要的優勢。光伏的運營成本很低,主要的投資就是初始投資,初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很大,而這樣的資金倚賴銀行融資,而在貸款條件上,國企的優勢十分明顯,利率顯著低于后者。 近幾年,光伏企業補貼被拖欠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這使得企業的現金流十分困難。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只能出售電站這樣的方式,來換取一部分現金流,而國企的資金相對是較為充裕的。 王淑娟同時提到,在國家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煤電開發建設被抑制,國有資產的要尋求保值增值,必須要有新的投資方向,而相對于其他新能源例如風電,光伏是最好的投資標的。在此前提下,國企與民企的合作也愈加地頻繁:一方面,國企有資金、融資能力的優勢,一方面,民企具有運營的優勢。 從新能源發展的歷史看,光伏的成本伴隨著技術的進步,一直在不斷下降,但風電會出現階段性上升的現象。一位業內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如今好的風電項目其實很難找,三北地區已經不再按照原來的常規方式去操作。 一家大型民營光伏企業高層向經濟觀察報回憶稱,國企,尤其是央企,在此之前相對更愿意去做的是風電,對于彼時行業規模尚小且分散的光伏不甚看重,但如今,風電開發的優選之地本身已經越來越少,而光伏的優勢也在逐漸顯現。 不過,光伏面臨的困難也依然多面而復雜,這其中,有自身資金緊張的壓力,有來自電網的壓力,也有行業整體天花板的壓力。 2018年底,累計電力裝機結構中,火電占比60%,水電18%,風電10%,光伏9%,核電2%,生物質發電1%,而在消費結構中,火電占比68%,水電18%,風電6%,光伏3%,核電4%,生物質發電1%。 從過去看,光伏年裝機量在“十一五”期間增長了50倍,“十二五”期間增長了7.5倍,十三五期間,2017年達到歷史峰值53.06GW,但緊接著在2018年伴隨“5.31新政”,下降至44.26GW。 王淑娟介紹,接下來,十四五對于光伏裝機規模的規劃,將會是重要的節點。“‘十三五’期間的裝機一直維持在40GW上下規模,那么十四五會有多大規模裝機,現在爭論也很多。”王淑娟告訴經濟觀察報。此前,來自協鑫集團一位高管曾預測,十四五期間的光伏規劃量可能僅能達到25GW的水平。 王淑娟分析,如果真的被壓縮到一年25GW的規模,那么意味著,首先光伏行業不會再有大的發展,其次,會有一批企業受制于天花板而死掉,如果是這樣,未來的形勢會很嚴峻。 王淑娟認為,十四五期間最低應該要達到一年45GW的規模水平。原因在于,按照現在一年6萬多億度電的用電量和一年5%的發電增速,那么一年大概是3400多億度電的用電量增量,即便存量不動,增量中藥實現能源變革,其中15%來自于光伏的話,那么也需要大約45GW的裝機量。 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總監王夢松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光伏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但政策可能會是短期發展的一個天花板。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