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8月12日電(記者于振海、梁曉飛、呂曉宇)近日,山西的煤電聯營合作接連取得突破——繼山西煤炭大集團與五大電力集團簽訂電煤供應中長期協議之后,山西焦煤集團又與中國大唐集團正式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成為山西第4個大型煤電聯營項目。同時,國家能源局日前將1920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項目核準權限下放山西。如今,山西煤與電的關系正由“激烈博弈”走向全面合作。
煤電矛盾長期困擾煤電大省
長期以來,煤、焦、冶、電都是“能源大省”山西的傳統支柱產業。然而,煤炭和電力作為唇齒相依的上下游產業,有著太多的爭執和矛盾。煤炭供不應求時,電力企業四處出擊找煤;煤炭供過于求時,煤炭企業只能上門賣煤尋求銷路。隨著市場的起伏波動,煤電“頂牛”不斷。
2011年煤電矛盾突出時,山西中南部13家電廠曾“聯名上書”求援。這13家電廠的裝機容量達1274萬千瓦,占山西省調機組的三分之一。但由于當時煤價高企,電煤供應嚴重不足,企業資產負債率一度超過100%。
針對由來已久的煤電矛盾,近年來,山西大力推進煤電聯營、煤電一體化,鼓勵煤電企業簽訂長期協議,促進煤電優勢互補、和諧發展。
然而,早在2009年公布的《山西省電力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就明確提出“促進大型煤炭、電力企業集團強強聯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合作開發煤電一體化的發展道路”,但剛剛經歷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之后,全國煤炭市場異常火爆,煤炭企業利潤豐厚,在“趨利”的市場機制下,煤電聯營步伐緩慢。煤電企業競相“牽手”
山西首個煤電聯營的范例發生在2012年,同煤集團成功重組漳澤電力,兩家企業由原來的“掰手腕”變成“一家人”。重組后,同煤開始對漳電直接供煤,使漳電3個月內減虧2.6億元,2012年走出連續兩年虧損的困境。對同煤集團而言,在今年煤炭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上半年僅漳電就消化同煤120萬噸原煤,煤炭銷售壓力得到緩解。
此后,隨著國外經濟低迷、國內經濟出現下行壓力,煤炭價格持續下跌,“抱團取暖,共同應對風險”成為煤電企業的共識。2012年7月,《山西省促進煤炭電力企業協調發展實施方案》適時出臺,全省范圍內的煤電聯營全面啟動。今年7月,在山西緊急出臺的“煤炭20條”中,煤電聯營成為煤炭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路徑之一。
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驅動下,煤電企業紛紛“牽手”。今年以來,山西已達成3個大型煤電聯營合作項目:
5月,山西煤銷集團與山西國際電力合并重組的晉能公司正式成立,資產總額達到1650億元。晉能公司未來將投資230億元,建設包括40座煤礦和9座燃煤熱電廠在內的聯產項目,年產煤炭產能3150萬噸,發電能力5300萬兆瓦。
6月,潞安集團與格盟國際實施煤電聯營后,雙方將在10個運營及在建煤炭、電力項目上實施股權置換、交叉持股,涉及煤礦項目總產能3030萬噸/年、電力項目總裝機1202萬千瓦。
8月8日,山西焦煤集團與中國大唐集團剛剛簽訂的合作框架協議,涉及大唐集團所屬的4個電廠,雙方合作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煤炭供銷合作,而是在煤電一體化產業鏈上形成了以產業為骨架、以資本為紐帶的深度合作模式。
煤電關系走向“和諧”
截至目前,山西34戶主力火電企業中,產權一體式的煤電聯營企業已有22戶,裝機容量2186萬千瓦,占山西主力火電企業裝機容量的66.4%;建立長協合同的企業17戶,裝機容量1988萬千瓦,占比60.4%。
山西煤電聯營出現了多種形式:有煤企股本在電廠資產中控股的“煤控電”,有電企股本在電廠資產中控股的“煤參電”,有電企上級集團對煤企實施參股的“電參煤”,有煤電企業共同出資或合并“組建新公司”和煤電企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煤電互參”五種模式。
按照規劃,到2015年,山西省火電企業將全部實現電煤長期協作合同管理,部分火電企業和煤炭企業將完成以股權為紐帶的戰略聯營。屆時,電煤的運輸方式將由煤電雙方自主協商,可采用礦場發貨制執行礦場價,也可采用送貨制執行到廠價。“十二五”期間,除城市熱電聯產、電網安全需要建設的電源項目外,山西新建的燃煤發電項目原則上要求按照坑口煤電一體化要求進行規劃。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潘云認為,煤電聯營可以使煤電企業共享利潤,有利于雙方共同應對煤價和電價的波動,將對國家的能源供給產生深遠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