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光伏】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出臺 |
(時間:2012-10-19 9:49:12) |
未來投資規模達2500億元
在歐盟對華光伏產品正式啟動“反傾銷”立案之際,國內光伏市場啟動的信號已經十分明顯。 9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讓陷入困境的中國光伏產業看到了曙光。 根據《規劃》,2015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年發電量達到250 億千瓦時,這意味著,未來3年中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有望在2011年基礎上擴大6倍以上。 其中,《規劃》明確指出,重點在中東部地區建設與建筑結合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建成分布式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1000 萬千瓦;在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太陽能資源和未利用土地資源豐富地區,以增加當地電力供應為目的,建成并網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1000 萬千瓦;以經濟性與光伏發電基本相當為前提,建成光熱發電總裝機容量100 萬千瓦。 同時,將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補、靈活配置、經濟高效”的思路,在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和具備多元化利用條件的地區,結合智能電網技術,以解決當地供電問題為主,建設新能源微電網工程,建立充分利用新能源發電的新型供用電模式。“十二五”時期,建設30 個新能源微電網示范工程。 據了解,目前光伏電站建設成本約為每千瓦1萬元,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每千瓦約為1.5萬元。依此計算,要完成2015年目標,總投資需求約2500億元。 事實上,從2005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清潔能源發電設備制造業發展以來,光伏產業就進入了持續五年的爆發式增長期,2006年至2010年間,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連續五年增長超過或接近100%。 但是支撐光伏產業取得快速發展的并不是國內市場,數據顯示,我國的光伏產品90%以上依賴國際市場,其中美國市場占據10%的份額,歐盟市場占60%以上。美國和歐盟先后對我國光伏產品發起的“雙反”調查,使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受到嚴峻的考驗。為此,《規劃》提出,未來我國光伏產業將實現國內發展與國際合作相結合;全面完善國內太陽能發電產業體系,形成從技術研發、設備制造到各類應用及產業服務的全產業鏈;通過吸納國際技術創新資源和加強國際合作,促進我國太陽能發電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推進我國太陽能發電設備和產品融入國際產業體系;繼續提高我國太陽能發電設備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形成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均衡發展的格局。 目前,無論是大型的光伏電站建設還是太陽能分布式發電發展,所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是并網的難題。在太陽能分布式發電中,還面臨用戶側并網難,合同能源管理難,收費標準和管理辦法不完善等諸多問題。針對國內太陽能發電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發電成本過高和并網運行管理問題,《規劃》明確提出了解決辦法,未來將結合電力體制改革、電價機制改革,完善太陽能發電的政策體系和發展機制,建立有利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發展的市場競爭機制和電力運行管理機制,為太陽能發電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