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節能】解振華:“十二五”節能減排各項目標能夠完成 |
(時間:2011-11-24 9:26:12)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舉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在發布會上表示,雖然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但經過各方面的努力,相信我國能夠完成“十二五”時期的節能減排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 多舉措確保減排目標實現 解振華說,我國對于“十二五”時期節能減排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首先確定了單位GDP能耗要降低16%,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在“十二五”時期經濟發展的同時要節能6.7億噸標準煤。二是發展非化石能源,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提高到11.4%。三是植樹造林,增加森林碳匯,2015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要增加6億立方米。 解振華坦言,實現這個目標并不是輕而易舉的,要經過非常艱苦的努力,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比如今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第一季度單位GDP能耗只降低了0.8%,前三個季度為1.6%,距離今年要完成3%到3.5%的任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所以國務院最近召開了全國電視電話會議,進一步推動這項工作。”解振華說,“我相信經過各方面的努力,這個目標到‘十二五’末期還是能夠完成的。” 爭取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早出現 解振華表示,中國現在溫室氣體排放量確實很大,這是事實。中國正在采取積極的措施來減緩溫室氣體增長的速度,爭取使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早一點出現。 他說,世界上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國家大體上都經歷了倒U字形的情況,即隨著經濟發展,能源供給、溫室氣體排放在增加,但完成工業化之后隨著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從峰值開始逐步下降。中國現在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階段,所以隨著經濟的增長溫室氣體的排放正處在上升階段。 解振華表示,從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和排放情況看,大體上都是在人均GDP4萬美元左右的時候出現排放的峰值。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要在發展的同時有效地控制排放增速,不會到人均GDP4萬美元的時候再出現峰值。 “我們非化石能源的比重由‘十五’的7%左右,到‘十一五’的8.3%,到‘十二五’要達到11.4%,到2020年要達到15%,我們努力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當中所占的比重。所以我們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就是想在中國經濟增長的同時,早一點出現排放的峰值。”解振華說。 將認真履行自身責任和義務 解振華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國際上已經形成了法律框架、建立了一些機制,這些機制和框架都是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的原則、各自能力的原則的,所以只要在討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時能夠體現這些原則,中國都會認真地履行我們的責任或者盡自己應盡的義務。 他說,按照已經確定的、達成的共識和一些基本原則,在減排的問題上,首先發達國家按照公約和議定書的要求,要實現率先大幅度減排,要在《京都議定書》的第一承諾期和第二承諾期下承擔減排指標,發展中國家在得到資金、技術的情況下采取積極的減緩行動,中國沒有得到任何資金和技術,但是已經采取了減緩行動。 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中國政府宣布了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溫室氣體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行動目標,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今年,我國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又提出“十二五”時期應對氣候變化約束性目標。 針對2020年之后,中國將如何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解振華說,在這點上中國的立場是非常明確的,按照談判當中各方約定,要在2015年之前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和變化作出科學評估,各方應根據評估的結果來討論2020年之后如何采取進一步的措施。 “但前提是各國先把2020年之前自己該承擔的責任予以兌現,2020年之后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之上,只要符合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各自能力、公平的原則,同時考慮環境的整體性,中國愿意承擔與我們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義務,這點是沒有問題的。”解振華說。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