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北省張家口市區出發,一路往北,便是張北風場。隨著海拔的逐漸增高,一座座拔地而起、隨風而舞的白色大風車紛紛闖入視野。白色的塔筒、不停旋轉的風葉,巍峨矗立,插入云霄,蔚為壯觀。 隨著我國海上風電開發的整體提速,不久后,沿海地區或許也將出現類似的美景。 近日,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在江蘇省南通市召開的全國海上風電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國家能源局將于今年下半年啟動第二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準備工作,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招標,總建設規模將在150萬至200萬千瓦之間,招標將不限于江蘇,同時入圍的還將有山東、河北、遼寧、浙江、福建等地區。

隨著各地海上風電規劃相繼出爐,關于我國“十二五”海上風電發展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 各地規劃相繼出爐 當前,我國目前已建成海上風電13.8萬千瓦,分別為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10萬千瓦)、如東潮間帶示范項目(3萬千瓦)、渤海綏中單機示范項目(1.5兆瓦)和江蘇響水示范項目(6.5兆瓦),整體海上風電的裝機容量占國內風電裝機總容量的比例不到1%,市場潛力巨大。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之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海上風電既是國際能源開發的潮流,也是中國風電未來的開發重點。 記者從國家能源局了解到,當前,我國海上風電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十二五”期間,將每年安排150萬~200萬千瓦的總體開發規模,積極穩妥推進海上風電開發,推動海上風電技術進步,在機組制造、工程設計、施工安裝、運行維護等全產業鏈培育海上風電工程技術能力,提高海上風電產業整體競爭力。 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和可再生能源專項規劃初步提出,海上風電的發展目標為:2015年建成500萬千瓦,2020年建成3000萬千瓦。 據《中國風電發展報告》透露,“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重點開發江蘇、山東的風電基地,同時在河北、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沿海區域開發建設海上風電場。我國海上風電產業正迎來蓬勃發展時期,各地海上風電的規劃也都陸續出臺。 當前,我國最具備海上風電發展潛力的省份非江蘇莫屬,因為江蘇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當地很少遭遇臺風,使得目前大批海上風電運營商扎根此處。 江蘇省可再生能源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2010年,國家正式推出了4個位于江蘇的、總計100萬千瓦的特許權招標項目,多家風電運營商中標。這些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通過審查,計劃八月前完成全部報告的評審,9月提交項目申請報告。 據了解,到2015年底,江蘇基地的海上風電裝機將實現投產200萬千瓦。其中,我國將陸續開發建成南通和鹽城等4個國家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總裝機規模為100萬千瓦;同時,啟動鹽城和南通的海上百萬千瓦風電基地。 山東同樣也是發展海上風電的重要省份,其重點開發區域為沿海陸上及近海海域。到2015年底,山東基地海上風電裝機實現投產100萬千瓦,在建100萬千瓦。 此外,浙江在去年也已經完成了《浙江省海上風電場工程規劃報告》,通過了國家能源局和水規總院組織的審查。預計浙江省將在2015年建成海上風電場裝機規模150萬千瓦,2020年建設海上風電場裝機規模370萬千瓦。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十二五”期間,我國還將啟動河北滄州、唐山沿海區域的海上風電項目。2015年時,河北海上風電裝機達到50萬千瓦;上海會重點建設東海大橋二期、奉賢和南匯的海上風電項目。 大型風機存爭議 當前,雖然關于我國海上風電的規劃非常多,但運營商目前也確實遇到一些困惑。 龍源電力是我國最大的風電運營商,該公司總經理謝長軍在近日舉辦的海上風電論壇上講述了自己面臨的困惑:目前國內的風電規劃還不夠完善,部門之間協調不夠充分,致使龍源電力在某個海上風電項目的前期準備上,有數百萬元打了“水漂”。 謝長軍表示,政府的前期工作不到位,增加了企業的成本。中標企業在項目籌備過程中,首先需要根據江蘇省海上風電規劃預選地點,做資源調查評估,但是做完評估提交開發申請時,才知道項目所在地與港口、自然保護區或漁業區沖突,數百萬甚至千余萬元的前期投資打了水漂。謝長軍抱怨說,政府應該把前期工作做好,第一批招標后,江蘇改變了海上規劃,導致龍源電力前期的許多工作都白做了。“我們前期勘探也花了不少錢,這個錢地方政府也不賠償。” 對于當前開發海上風電的熱情,謝長軍則潑了一盆涼水:歐洲大力發展海上風電,一個重要原因是陸上基本沒有地方了,但中國陸上風電的空間還很大。對于江蘇沿海來說,風場靠近負荷中心,臺風也比較少,比較適合海上風電建設,但是對于浙江、福建、廣東來說,千萬要小心。 “陸地上的井噴式發展,是不適合海上的。發展海上的時候要慎重再慎重,不能‘大躍進’”,他透露,龍源電力要到2016年才會開始大規模的海上風電建設。 風電開發商遇到軟環境制約的同時,硬件的發展方向也存在爭議:3兆瓦以上的海上大型風電機組是否是未來的主流,也成為了各方爭議的重點。 “隨著我國風電產業的發展,誘人的海上風電市場前景讓越來越多的風機制造廠商傾心于大型風機的研制。”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華銳前不久生產的6兆瓦風機,就是為了進軍海上風電市場而依靠自主研發力量推出的大功率風電機組。據悉,華銳的10兆瓦及以上超大型風機也在研發中。 華銳風電的相關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靠近傳統電力負荷中心,便于電網消納,免去了長距離輸電的煩惱。在華銳未來的發展規劃中,海上風電將會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 而國內另一家風機制造商金風科技則堅持“積極跟進不冒進”的原則,以穩健的步伐推動海上風電的發展。金風科技認為,機組設備的高可靠性是需要成熟的研發和不斷試驗來實現的,太冒進,不僅會給企業帶來損失,也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浪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今年將是我國風機制造商的5兆瓦風機“元年”,包括上海電氣、湘電風能及中船重工旗下企業、華銳風電等4公司都有望在今年正式下線5兆瓦風機。 而海上風機未來也將呈現大型化趨勢。據介紹,在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過程中,海上風電機組成本占45%,支撐結構占25%,其余包括電網連接21%、安裝7%。而陸地風電場成本中,風機占比64%,支撐結構占16%,電網連接占1%。可見,支撐結構占比中,海上風電比陸上風電場的成本高出56%。 專業人士分析指出,如果在同一個單位面積下,海上風電機組當然是建得越大越好。“第一,我國的海上資源有限,在相同單位下,容量更大的產品發電量是越高的。第二,如果是建設一個10兆瓦的風電場,用2個5兆瓦的風機、用5個2兆瓦的風機來比較,前者的支撐結構投入要少于后者。 也有風電專家對此表示異議,有專家認為,中國的風電資源并不如歐洲。在歐洲,很多地區都是I類資源,而中國都是Ⅱ類或者Ⅲ類資源。后兩類資源的風速比較小,在中國的風場環境下,大型風機和中型風機所產生的發電量,其實是差不多的,甚至中型風機產生的電量更大一些。 一位國內大型風電企業的首席技術官告訴記者,事實上我國海上風電的主要發電量是在強風時產生的,所以這種情況下大風機的發電量將表現更好。從經濟型、可靠性和成本角度考慮,大風機的綜合表現要高于其他風機產品。 雖然前景誘人,但業內人士提醒,海上風電的發展無論是風機本身,還是施工、運輸、安裝都有很大的技術挑戰。如果設備的可利用率不能保證,海上風電的發展將舉步維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