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開始正式施行。在指導目錄鼓勵類新增的新能源門類中,太陽能光熱發電被放在突出位置。 對此,業內人士預計,“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在產業政策方面大力推進光熱發電及與其有關的設備制造。 光熱發電蘊含萬億商機 “國家政策只是進一步加速了光熱領域的投資力度。因為自年初鄂爾多斯(600295,股吧)50兆瓦光熱發電項目開標之后,國內企業對光熱發電的關注就已開始升溫。”湘電股份(600416,股吧)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 1月20日,國內首個光熱電站特許權項目——內蒙古鄂爾多斯50兆瓦光熱發電工程開標,大唐新能源最終以0.9399元/度的低價在三家投標者中脫穎而出。而在國外,一般會在2元/度以上,最低也在1.5元/度以上。 據業內預測,該項目總投資約16億元,每年可發電1.2億度以上,招標后的上網電價可能會在1.8元~1.9元/度。而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的長期規劃,2012年之前,國內將有1000兆瓦至2000兆瓦的光熱項目啟動,到2020年太陽能熱發電總容量達到20萬千瓦。 “試算一下,光熱發電將帶來數萬億元的商機。”湘電股份上述人士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光熱特許權招標將于今年7月進行,已經錯過光伏特許權招標,不想再錯過光熱特許權招標了。 事實上,具有上述心態的不只是湘電股份一家。 目前,包括皇明太陽能、中海陽等企業均在光熱發電領域加大投資力度。 據了解,中海陽已在成都投資一條太陽能聚光熱發電反射鏡項目,一期工程總投資為5億元,整個項目預計投資20億元,建成后將具備光熱電站主設備的供應能力;皇明太陽能現在也在密切跟蹤青海格爾木1000兆瓦光熱發電項目,目前已和國內企業組成聯合體,共同開發南非和印度的光電項目。 相關技術已有突破 針對此前力推的光伏發電,光熱發電的優勢體現在哪里呢?對此,太陽能專家薛懷東告訴《中國聯合商報》記者,光伏發電是指利用太陽能電池技術,將光能轉變為電能,而太陽能光熱發電是指利用大規模陣列拋物或碟形鏡面收集太陽熱能,通過換熱裝置提供蒸汽,結合傳統汽輪發電機的工藝,從而達到發電的目的。 “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具有其他形式的太陽能轉換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即太陽能所燒熱的水可以儲存在巨大的容器中,在太陽落山后的幾個小時內仍然能夠帶動汽輪發電。”薛懷東如是說。 據了解,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國外就已建造了裝機容量500千瓦以上的各種不同形式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站20余座,其中美國加州的碟式太陽能光熱發電一號及二號裝機容量分別達到了850兆瓦和750兆瓦,太陽能光熱發電已經開始商業化運作。 相比之下,我國起步較晚。但在“十五”期間,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工程熱物理所等科研機構和一些太陽能企業也已開始對光熱發電技術進行研究。目前,我國科學家掌握了一批太陽能光熱發電的核心技術,如高反射率高精度反射鏡、高精密度雙軸跟蹤控制系統、高熱流密度下的傳熱、太陽能熱電轉換等。 光熱發電能否主導“十二五”? 據了解,根據聚熱方式不同,光熱發電有槽式、塔式、碟式和菲涅爾聚焦四種技術路線。就幾種形式的太陽熱發電系統相比較而言,塔式熱發電系統的成熟度目前不如拋物面槽式熱發電系統,而配以斯特林發電機的拋物面盤式熱發電系統雖然有比較優良的性能指標,但目前主要還是用于邊遠地區的小型獨立供電,大規模應用成熟度則稍遜一籌。 槽式熱發電系統最成熟,達到商業化發展的技術,但該技術主要由集熱管、聚熱鏡片、汽輪機和支架等零部件構成,其核心部件集熱管為德國肖特公司與西門子兩家公司壟斷。 “集熱管的損壞率較高、發電效率低下、價格也比較貴,屬于不太理想的狀態。相比之下,光伏發電則在國內形成了從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等高度一體化的集成。”薛懷東表示,光熱發電的產業鏈仍不完善。 據了解,全球光熱發電規模最大的西班牙,其光熱電價仍維持在3.3元/千瓦時的價格。雖然隨著技術國產化的不斷升級,成本將會呈下降趨勢,但中國光熱發電的價格至少維持在2元/度,成本壓力還是比較大。 雖然光熱發電已列入鼓勵新能源門類,但國家目前還未出臺相應的補貼扶持政策,同時技術路線、產業鏈、成本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光熱發電仍需要三四輪特許權招標以對光熱上網電價進行摸底,光熱發電的爆發點可能在五年甚至是十年之后。因此,光熱發電能否主導“十二五”尚待觀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