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西方媒體稱,中國已經研發出安全性遠超傳統核電的技術,但中方核電專家加以否認。 針對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中國正在發展安全性能遠超傳統核電的“釷基熔鹽反應堆系統”,《瞭望東方周刊》引述中國核電專家說,英國媒體的報道有點捕風捉影,作為第四代核電技術,釷基熔鹽反應堆還在概念設計階段,并不具備大規模工業推廣的可行性。 不過,今年1月25日,作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啟動的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之一,“未來先進核裂變能——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項目已正式啟動。其科學目標是用20年左右時間,研發出新一代核能系統,所有技術均達到中試水平并擁有全部知識產權。 一般認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造的驗證性核電站稱為第一代,七八十年代標準化、系列化、批量建設的核電站稱為第二代;第三代是指上世紀90年代開發研究成熟的先進輕水堆。 從安全角度看,第一代核電技術既無內安全殼,更無外安全殼,例如曾經發生核泄露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近期發生事故的日本福島核電站可算第二代,有內安全殼,但無外安全殼;美國、法國以及中國已經掌握的AP1000核電技術屬于第三代,其采用“非能動”安全系統,一旦遭遇緊急情況,不需交流電源和應急發電機,僅利用地球引力、物質重力等自然現象就可驅動核電廠的安全系統,冷卻反應堆堆芯。 而“釷基熔鹽反應堆”屬于第四代核電技術。英國《每日電訊報》認為,釷基反應堆將極大地改變全世界的能源版圖,標志著“世界能源戰略領導地位正從墨守陳規的西方轉向正在崛起的技術創新大國”。 200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等15位院士上書國務院,提到核能源“潛力股”釷金屬的利用率為零。 與核燃料鈾相比,釷具有高效、安全和儲量豐富等特點。100噸釷燃料可以替代2億5000萬噸煤;釷反應堆有自救功能,可以避免日本福島核電站那種因電子泵被海嘯破壞而引發的連串災難;中國已探明的釷工業儲備量為28萬6335噸,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同時,傳統鈾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中,有大量的易于生產核武器的核燃料钚-239,這使得核能的和平利用有了核武器擴散的風險。而燃燒釷-232產生核燃料鈾-233的同時還伴生雜質鈾-232,這使得釷-鈾核燃料被國際公認為不適合發展核武器。 按照中科院制定的“核能中長期發展路線圖”顯示,在釷基核能系統方面,中國計劃分三步走:到2015年集中力量加強釷鈾循環和熔鹽反應堆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在此后的2020年和2030年前后,力爭完成10兆瓦的釷基熔鹽原型堆和100兆瓦的示范堆。 復旦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系教授袁竹書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核能科研還是以開發應用熱堆技術為主,儲備包括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在內的第四代技術是必要的戰略部署。 針對英國媒體報道中國正在發展安全性能遠超傳統核電的“釷基熔鹽反應堆系統”,中國核電專家說,該報道有點捕風捉影,第四代核電技術還在概念設計階段,不具備大規模工業推廣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