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能源】“十二五”規劃提出低碳發展六個重點工作 |
(時間:2011-3-31 9:15:04) |
如何解決低碳發展的成本壓力?“解決節能減排的成本問題,光靠國家投入還不夠,還需要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我們正在考慮政府政策引導的同時也要更多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兩者結合可能是解決成本問題很好的方法。” 近日,在中國經濟時報、《中國低碳年鑒》編委會等共同主辦的“2010中國低碳十大新聞發布會暨《中國低碳年鑒2010》首發式”上,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說。 根據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挖掘了大量容易挖掘的潛力,如“上大壓小”、淘汰落后產能等。但是由于節能政策的高效力有賴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措施,其資源投入較高,“十二五”期間進一步節能降碳將大幅提高成本,并對經濟發展構成更大挑戰。 為了如期完成“十二五”規劃提出的任務,蘇偉表示,“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強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通過政策調整和體制創新,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低碳技術和產品的開發和應用,逐步形成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能源、工業、交通、建筑體系。 二是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嚴格用能管理,加快制定能源發展規劃,明確總量控制目標和分解落實機制。加快發展清潔煤的技術,加強煤炭的清潔生產和利用;積極推進天然氣的開發和利用;大力發展核能;因地制宜,加快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繼續實施一系列重點節能工程,推進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的節能;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統籌、協調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和其他資源環境政策,抓緊研究出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和資源綜合利用的金融支持政策;支持循環經濟技術研發、示范推廣和能力建設;編制全國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深化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工作,加快建立反映循環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和統計制度;推進工業廢物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明顯降低能耗、水耗和物耗的水平。 四是全面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在生產力布局、基礎設施、重大項目規劃設計和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要加快適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提高農業、林業、水資源、衛生、健康等重點領域和沿海、生態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水平。加強對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的監測、預警和預防,完善災害的保險機制,減少災害的損失。 五是健全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體系。既要強化政府的監管責任和能力建設,又要建立健全相應的經濟政策體系;探索建立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制定和修訂相關的技術標準;落實稅收、價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六是積極倡導綠色低碳消費。在大力推行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的同時,通過深入開展節能減碳全民行動,倡導綠色消費理念和行為。政府要鼓勵節能產品的使用,引導城鄉居民選擇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