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世界經濟論壇可再生能源產業主管Busba Wongnapapisan女士,她為我們展望了新能源產業規模化發展前景。
這次2010年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主題是推動可持續增長,而當前可再生能源都是在政府的補助下才得以發展的,一旦減少或者中斷補助,可再生能源產業就會萎縮,那您認為可再生能源產業在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是技術的不足,還是政策不到位呢?
Busba:的確,可再生能源要想得到大規模發展還要面臨很多挑戰。技術進步和政策完善都是該行業規模化發展所必須的,需要同時加以解決。技術方面,我們需要提高能效,使可再生能源技術同傳統能源相比在成本上更有競爭力。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降得越快,可再生能源行業規模化發展就會越快。電力儲存和傳輸體系也要提高能效和變得更智能化,以適應可再生能源的分布性和變化性。
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政策和激勵創新的融資機制,可再生能源將很難得到規模化發展。各國政府需要提供穩定、明確和長期的政策并保證來自私人的投資,讓私人資本參與到研發和商業化初期。
現在很多國家都認識到了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但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離不開政府資助,那您認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模式?很多國家,比如歐盟國家和美國都將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走出經濟低迷的方式,到目前為止,您認為他們的模式成功嗎?
Busba:化石能源是有限的資源,環境變化威脅也是迫切的,如果我們現在不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們將來要付出更沉重的代價。把可再生能源融入到發展模式中來不僅可以保護環境,還可以長期保證能源供應安全。各國都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但是僅靠政府的力量將無法為可再生能源提供持續的支持。因此,私人資本的介入對很多可再生能源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公共財富和私人資本的共同進入可以為可再生能源發展在專業技術、成本風險收益等方面提供更廣闊的道路。
我們從金融危機中吸取到很多教訓,其中之一就是認識到綠色經濟、增加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是重振國家經濟的一個有效方式。很多歐盟國家,比如德國和希臘已經開始制定計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并且已經做出了必要的政策調整,來給綠色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發展可再生能源有望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將吸引大量資本流入,最后形成經濟可持續增長并提高經濟競爭力的局面。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要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很多努力要做,還需要政治上更多承諾,充足的基礎設施投入和更多財政注入。
那您認為在短期內,哪一種可再生能源可以得到大規模發展,是風能、太陽能還是其他類型的可再生能源,為什么? Busba:近些年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持續下降,在短期內,陸上風電已經初具規模。REN21全球2010年可再生能源現狀報告顯示,2009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容量38兆瓦,較2008年增長41%,使全球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58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新能源部門。從2004年到2008年,接入電網的光伏發電容量以每年60%的比例增長。在2009年,太陽能光伏發電增長7兆瓦,使全球總裝機容量達到21兆瓦。
其他技術,如太陽能聚熱發電以及海上風電也有巨大發展空間,但這些技術仍然存在很多要克服的障礙。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只是一個積極因素,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是個系統工程。其他元素,比如接入電網、可再生能源發電傳輸和儲存等方面都需要仔細地評估和考量。 目前達成一個全球范圍內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還遙遙無期,那在您看來,這種法律的缺失會制約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嗎?
Busba:很多國家都承諾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他們都設立了較為宏大的目標。舉幾個例子,歐盟的目標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達到20%,中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的15%。很多國家在這方面都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是不確定性仍然存在,這些國家是否有能力在機構上、財力上和技術上達成他們的發展目標,尤其是在當前的經濟情況下不確定性就更大了。一個全球氣候協議的缺失可能會影響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從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的轉變,成本是巨大的。如果由富國向窮國提供的全球氣候基金能夠到位,這項基金可以為發展中國家發展可再生能源提供基礎和刺激。全球氣候談判正面臨著很多挑戰,但關鍵是,這樣的會談仍需要繼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