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49%的消費者現在認為他們的國家正在遭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其中印度尼西亞人認為他們遭受的影響最大(60%)。
生態行動主義在該地區的消費者中引起了更多的共鳴,58%的人表示生態行動主義者提高了他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而全球平均水平為46%。
塑料污染在全球消費者關注的三大環境問題中跌出了前列。

根據英敏特的年度關于可持續發展趨勢的報告《2023年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消費者研究》報告*的最新研究,水短缺是全球消費者增長最快的環境問題。
在全球范圍內,將水資源短缺列為前三大環境問題的消費者數量從2022年的31%上升到2023年的35%,增長了13%,比去年任何其他環境問題的關注度上升得更快。2021年,全球只有不到十分之三(27%)的消費者擔心水短缺問題。
不斷升級的擔憂導致水短缺將塑料污染擠出了環境問題的前三名,對塑料污染(如海洋塑料)的擔憂從2021年的36%下降到2023年的32%。
在亞太地區,中國(37%)、韓國(34%)和印度尼西亞(32%)對水資源短缺的擔憂程度最高。同時,日本和澳大利亞(分別為28%)對干旱或農作物歉收導致的糧食短缺的擔憂最為顯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5%。
盡管對缺水的擔憂不斷升級,但氣候變化仍然是全球最關注的環境問題。泰國在2023年與全球平均水平持平,為47%,而印度的增幅最高,從2021年的31%飆升至2023年的44%。
全球超過一半的消費者(51%)現在認為他們的國家正面臨氣候變化的影響,比2021年的44%有所增加。印度尼西亞人認為他們受到的影響最大(60%),而日本從2022年的44%下降到2023年的40%。
英敏特高級趨勢顧問Richard Cope表示:"消費者越來越多地將水短缺作為三大環境問題的優先考慮,這反映了水壓力已經成為全世界的現實。水資源短缺在全球消費者優先考慮的環境問題清單中從第五位上升到第三位,這表明人們直接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不是越來越了解氣候變化。 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時代,環境問題成為自我保護的緊迫問題,如水和食物短缺,以及為未來的復原力保護資源的愿望。雖然塑料污染仍然是一個突出的問題,但它正在消費者的重要關注點上滑落,因為他們越來越關注他們個人的供應短缺,并被教育認識到其他問題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排放。"
生態活動主義在該地區的消費者中產生了共鳴
英敏特還探討了生態活動主義的影響,46%的全球消費者**承認,生態活動家提高了他們的環境意識。氣候活動主義對意識的影響在各地區有很大的不同,據報道,影響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亞(80%)、泰國(74%)和印度(69%)。雖然許多消費者都在關注活動家,但近一半(48%)的澳大利亞人表示,那些制造混亂(如停止交通)的生態活動家應該受到政府的懲罰。
“很明顯,生態活動家正在產生影響,甚至在許多市場上被視為合法的抗議者。事實上,我們的研究表明,在許多市場,特別是亞太和拉美市場,生態活動家作為教育者受到歡迎。活動家在追究品牌的環保責任方面也變得很重要。 隨著活動家對世界進行能源、采購和分銷排放方面的教育,消費者將越來越多地對這些影響采取更加知情、考慮周全和全面的看法! Cope繼續說道。
消費者不相信碳抵消是一種解決方案
同時,消費者和公司的環境目標之間正在出現脫節。近三分之二(65%)的亞太地區消費者傾向于公司減少自己的碳排放,而不是依賴自己業務領域之外的碳抵消項目。此外,在澳大利亞和韓國,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分別為41%和37%)不信任公司對其環境影響的誠實性。
當被問及什么會鼓勵他們考慮購買更負責任的產品時,41%的全球消費者表示他們會尋找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得分(例如彩色編碼,1-5分),這突出表明了Nutriscore式的彩色編碼影響標簽系統的便利性。
"我們的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圍內,消費者并不希望品牌參與碳抵消活動。防止森林砍伐的項目構成了大多數碳信用項目的基礎,這些項目被企業用來宣稱其業務或產品的碳中和性,但在媒體圍繞驗證這些計劃的挑戰進行報道之后,公眾挑戰企業更多參與和投資于直接減少其排放是可以理解的。
Cope解釋道:"基于食品行業營養紅綠燈系統的成功,消費者希望品牌使用類似的系統,使他們很容易了解他們正在考慮購買的產品的環境影響,并幫助他們做出更可持續的選擇。
消費者希望政府提供更多激勵措施
亞太地區每10個消費者中就有4個(44%)同意他們居住的國家應該提供足夠的財政激勵措施,以在家中安裝新能源創新設備(如補貼安裝熱泵、隔熱或太陽能電池板),而全球平均比例為34%。該地區類似比例的消費者(46%)認為他們的國家為租賃/購買電動汽車提供了足夠的財政激勵措施(如對車輛購買/貸款費用的補貼,在我家安裝充電設備),中國和印度分別以61%的比例領先,大大超過了英敏特研究中涉及的所有其他市場。
"雖然許多消費者可能支持國家監管和勸阻,但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一致認為政府在激勵綠色行為方面做得不夠,特別是在向清潔能源和交通過渡方面,"Cope總結道。
編者注:
*該報告追蹤了全球16個國家的消費者的環境和社會優先事項、購買行為、參與度以及對可持續發展主題的理解程度。在亞太地區,這包括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和泰國。
**不包括中國
英敏特的2023年《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消費者研究 》追蹤了16個國家的消費者的環境和社會優先事項、購買行為、參與度和對可持續發展主題的理解程度。了解更多關于研究結果以及英敏特如何幫助企業引領有效的變革。更多的研究和對Richard Cope的采訪,可向英敏特新聞辦公室索取。
關于英敏特
英敏特洞悉消費者需求,解讀深層原因。作為全球領先的市場研究咨詢公司,我們分析消費者、市場、產品創新和競爭格局,提供對全球和地方經濟的獨特視角。自1972年成立以來,我們的預測型分析和專業推薦已幫助客戶更迅速地制定更明智的商業決策。英敏特助力企業和人才成長。如需了解更多,歡迎訪問英敏特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