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節能減排應成“碳中和”最重要手段 |
(時間:2021-1-20 10:29:28) |
近年來,節能一直是我國落實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兩項基本國策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國能源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 記者了解到,我國節能潛力巨大,僅在建筑節能領域,如果城鎮建筑全部達到節能標準,每年就可節省二氧化碳排放逾億噸,空調高峰負荷可減少約8000萬千瓦,相當于4.5個三峽大壩的發電能力。 對此,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總裁陳新華比喻道,我國的節能潛力好比“沙特大油田”的節能“礦藏”,有待新的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來開發。 然而,在我國節能工作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交易成本高、融資難等難題。“十四五”期間,我國節能工作開展應采取何種機制與商業模式?節能領域如何形成新思路、新模式?就在不久前由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亞洲開發銀行、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聯合舉辦的建言“十四五”能源發展系列活動——節能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舉措研討會上,節能相關行業專家對我國“十四五”期間的節能工作提出了建議。 節能是實現“碳中和”目標 最重要、最經濟的手段 根據建言“十四五”能源發展系列活動發布的《節能新思路、新模式、新舉措總結報告》(下稱《報告》),我國提出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這將意味著從2020年到2060年40年間,我國各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應從2019的每年約115.35億噸(包括能源領域和工業過程如水泥制造過程的排放)減少到接近零,而無法減排的部分則應通過增加再造林、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等在內的各種碳匯措施來實現碳中和。 《報告》同時指出,能源行業的碳中和任務(包括碳匯抵消量)約為每年100億噸,從歐盟實現2050碳中和目標50%需要依靠節能來完成的基準情景來看,節能也應成為我國實現能源領域碳中和目標的最重要手段。 陳新華指出,節約下來的能源也是最清潔最安全的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核能,以及CCUS等減排技術相比,節能手段也是最為經濟的。“節能一直是我國能源發展的優先戰略,但在實施過程中面臨兩大悖論:一是很多節能潛力大、回收期短的技術無法大規模推廣;二是節能優先的國家戰略因為沒有好的商業模式而貫徹不到位。節能市場存在量大面廣、專業技能缺乏、綜合服務能力有限、成本高、融資難、惡性競爭嚴重等問題。”陳新華表示。 節能減排工作推進 需實現兩個轉變 “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推進節能工作。數字技術可以更加精準地把握用能方的能源需求,鑒別可能挖掘的節能潛力,實時對接能源供應側而形成需供互動。”上海慧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艷兵表示。 上述《報告》指出,我國節能工作的推廣要實現兩個轉變:一是實現從節能公司推銷節能產品到耗能企業主動尋找解決方案的轉變。“在這方面需要通過政策法規和財政激勵給耗能企業一定的壓力和動力,使企業有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也需要為耗能企業提供能夠自我發現問題的技術。”陳新華表示。 對此,上海市能效中心借鑒國內外節能診斷方法提煉總結出TERR(Time,Efficiency,Requirement and Recycle,分別代表能耗的時序控制、能效等級、需求分析和廢能再用)方法論。“該方法論總結出了一套綜合性診斷企業的節能思路,充分挖掘出了企業節能的巨大潛力。”上海市質量管理科學研究院行政主任魏玉劍表示。 第二個轉變就是實現節能服務公司從賣產品到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轉變。“節能工作不是為了節能而節能,而是要回歸到客戶的需求本身,并以此為導向,讓節能成為客戶綜合能源服務解決方案的一部分,為客戶提供方便,節約成本,創造價值。”山東魯控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余俊說。 應加強協同引導用戶節能 鼓勵人人參與的“文化節能” 與會專家指出,節能減排屬邊際效益,但各個企業、能源之間節能工作開展缺乏協同,因此,未來我國節能減排發展應進一步加強不同區域、領域聯動。 除此之外,節能減排還應因地制宜、尊重中國特色與國情。具體到建筑節能領域,丹佛斯(中國)公司副總裁車巍建議,在樓宇節能方面,應繼續推廣使用熱計量,引導用戶節能行為,倡導人人參與節能的氛圍。 “如果在采暖季能夠像用水、用電一樣按量收費,全面推行普及熱計量,我國北方的建筑能耗就可以降低30%;且如果對所有的樓宇進行熱效率評估,公開房屋熱運行數據,建立能源地圖,給每棟樓貼上能效標識和能效系數,并對效率低的集中供熱樓宇按照其能效系數多收取取暖費,使能效成為衡量樓房價格的一個重要參照因素,從而實現建筑能耗大幅降低。”車巍說。 “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國家的建設離不開14億人的努力。應在傳統的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的基礎上,高度重視‘文化節能’,即社會氛圍和每個人素養對節能工作的重要性。”“十四五”國家能源規劃專家委員會組長吳吟表示。 吳吟進一步指出:“要將節能文化滲透到全社會的每個角落,滲透到生產部門、制造單位、設計院、物業公司,滲透到每個用能單位、每個人,使節能工作成為大眾的潛意識行為,利用社會監督機制杜絕資源浪費,并通過激勵機制,加強節能減排的榮譽感。”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