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進料關稅 (FiT) 是推動可再生能源(RE)成功的典范,該國于2004年通過的可再生能源法案推動太陽能和風能利用大規模增長,使德國一躍成為綠色能源的領導者。現在,德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場。 馬來西亞的進料關稅也是基于德國的模式,但是每種可再生能源技術有各自的配額制度。配額是為了保證國家能源有限公司(TNB)有足夠的錢用以購買可再生能源,避免歐洲其他國家都經歷過的陷阱。為了促進進料關稅計劃,這個月起馬來西亞半島的TNB客戶不得不繳納他們電費的1%作為稅收。

“對于一個家庭來講,如果他們每月的電費單是300元到400元,那么他們當月應該準備額外的3到4元。為了能有清潔的空氣環境,這是公眾和社會必須承擔的責任,”可持續能源發展局(SEDA)董事會成員波拉辛格說。他說重工業消費者如鋼鐵和水泥行業可能會覺得“匱乏”,但他們應該把額外支付作為企業社會責任。“希望這將導致他們降低他們的消費,更節能。與此同時,他們可以通過設立在他們的屋頂和太陽能電池板系統,對閑置土地的出口“綠色電力的國家電網運營商的創新,”他說。 根據SEDA透露,由于其他國家推出進料關稅被證明是有效且高效的,馬來西亞已經確定了進料關稅計劃。FIT的概念很簡單,低行政成本,使其成為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促進可再生能源。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實施FIT的國家。值得稱道的是在德國實施FIT的第一個10年里,就已經促使可再生能源實質性的增長,在2009年就已成為世界可再生能源的領導者,可再生能源產量達總電力消耗的16.1%。“這也創造了30萬的綠色就業機會。此外,德國不僅是發展最具活力的太陽能光伏電力市場,也是一個繁榮和強大的光伏產業,這確實是一個了不起成就的國家,是世界上陽光最充足的國家,“塞達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