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節能】河北邢臺節能減排促產業優化升級 |
(時間:2011-2-9 10:09:30) |
邢臺市把環境保護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切入點,加大節能減排,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環境保護的加強,對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起到了“先導”、“優化”、“助推”、“擴容”和“增值”等綜合作用。 節能減排促產業優化升級 2010年6月12日,位于內丘縣境內的龍海鋼鐵集團院內,曾為該企業創造了幾十億元經濟效益的220立方米煉鐵高爐被拆除。 邢臺市以集中淘汰落后產能行動為契機,向全市的工業企業發出了落后產能必須淘汰的強烈信號。 在此之前,5月13日,邢臺市在沙河進行了全市2010年首批淘汰落后玻璃產能煙囪集中爆破行動,共涉及金玉、昌盛、新晶等11家玻璃企業、16條落后玻璃生產線。在此之后的6月底,在邢臺縣漿水鎮舉行2010年首批菱苦土窯取締儀式,當日對29座菱苦土窯實施了拆除。 在邢臺市,鋼鐵、玻璃、電力、水泥等重化工產業比重大,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程度普遍較高。那么又該如何調,怎樣轉呢? 邢臺市以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節能減排為突破口,向能耗高、污染重、工藝設備落后的小水泥、小電力、小玻璃等產業頻頻“亮劍”。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市共拆除水泥機立窯72座,關停小火電機組14臺,淘汰落后玻璃生產線210條,取締造紙企業46家。“這是一項利國、利民、利企的好政策,在我們未來的十年規劃中,還將提升改造1260立方米高爐3座。屆時,企業年產鋼能力可達1000萬噸,形成以精品鋼、特種鋼為重點的生產格局。”在龍海高爐拆除現場,該集團董事長王朝軍表示,正是節能減排引導著企業延伸產業鏈,轉變發展方式,自覺向產業高端邁進。 環評鐵門檻引導經濟健康發展 2000萬元的利稅,對于一個縣域財政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但就因為項目環評觸及了環保“高壓線”而被毅然拒之門外。 這是發生在內丘縣的一件事。當時該縣正在全力推進招商引資,一個投資4500萬元的醫藥化工項目有望落戶,預計投產后可上繳利稅2000萬元。興奮之余,相關部門卻在審批報告中發現該項目沒有排水去向,環境風險也較大。結論:否決!“審批是一道鐵門檻,又是一道活門檻。對于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準入條件的項目堅決不予審批,對于民生、生態、產業升級等有利于調整結構和產業優化升級的項目,我們全力以赴支持!”邢臺市環保局局長張忠良介紹,該市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影響生態環境安全的項目以及產能過剩的新上項目,同時,對產業升級、節能減排、農林水利、生態保護等8個領域的項目開辟“綠色通道”,簡化程序,快速審批。 據統計,2010年以來,邢臺市環保局共審批建設項目244個,總投資371.82億元,其中環保投資7.01億元,占總投資的1.88%。 綠色發展帶動經濟轉型 邢臺市利用自身的地理和產業基礎等優勢,積極推廣應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和綠色能源,鼓勵發展以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為重點的新興產業,以綠色發展帶動經濟轉型。 數據顯示,邢臺市全年平均日照數2800-3000小時,日照率為50%-70%,超過全國平均日照時間2200小時的水平,太陽能開發潛力巨大。在2007年,市政府就下發1號文件《關于打造太陽能建筑城的意見》,要求全市新建、擴建和改建的低層、多層住宅及賓館酒店,全部推廣應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建筑一體化技術。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發展,2010年,邢臺市市區新建建筑施工圖設計階段節能標準執行率達100%,竣工驗收階段節能標準執行率達到100%,太陽能、淺層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應用率占新建建筑的40%以上。“太陽能建筑城”的建筑模式,不僅節約了能源,還催生了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目前,全市從事光伏新能源和相關產業的企業已達100多家,生產的產品包括有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電池、風機設備和薄膜導電玻璃等,涌現出了晶龍集團、晶牛集團、迎新集團、中鋼邢機公司、冀中能源集團、華宇公司等一批從事光伏新能源產業的知名企業。2010年,國家科技部認定邢臺為我省唯一一家國家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