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動態】環保部:氮指標可能列入“十二五”約束性指標 |
(時間:2010-5-10 9:23:44) |
美國衛星有一個意外發現: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的二氧化硫水平持續下降。 更意外的是,這個發現后來還助推了美國的碳減排。 這是環保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司長趙華林近日講述的一個故事。美國衛星攜帶的傳感器以高分辨率檢測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濃度。結果發現,從2007年下半年至今,中國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濃度大多都保持在2005年水平以下。 美國專家訪問中國時對趙華林表示,從這顆衛星上獲得的中國減排數據在推動美國眾議院通過《清潔能源安全法案》時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過,在二氧化硫得到控制的同時,氮氧化物卻超過二氧化硫成為我國主要的空氣污染物。 2010年,“十一五”收官之年,“十二五”奠基之年。 有消息稱,環保部很可能在年內拿出環境保護“十二五”發展規劃草稿。 在參加第八屆城市水業戰略論壇時,趙華林表示,“十二五”將延續“十一五”的總量控制原則,并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兩項約束性指標——水中的氨氮和空氣中的氮氧化物。另外,作為“十一五”總量控制指標的化學需氧量(COD)減排將擴展到農村。而磷、重金屬等其他污染物將被要求列入地方區域控制指標。 完成“十一五”減排目標有把握 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10%并不容易,因為這需要在新增排放消減掉之后再減排10%。趙華林指出,據此測算,由于近5年我國煤炭使用量迅速增加,二氧化硫實際削減量可能要達到2005年的26%,COD要削減到2005年的約40%,才能完成“十一五”減排目標。 而在2006年時,形勢還非常嚴峻——兩項約束性指標均不降反增。 這其中也有核算方式改變的因素。 過去,地方環保數據并沒有多少公信力。一位環保部官員表示,過去的污染排放數據都是由地方提供的,說多少就多少,沒辦法核實。并且,很多地方沒把減排當回事兒,有不少指標只要在最后報數據時找齊就行了。 針對這種情況,對“十一五”減排數據,環保部采取了“淡化基數,清算增量,核實減量”的原則。即地方上報的統計數據僅作為參考;按照GDP增量和城市化進程計算COD排放增量,按燃煤增量計算二氧化硫增量;按照上馬污水處理廠或關停落后企業計算減量。 趙華林說,由于GDP和燃煤的增加,用這套辦法之后,很多省第一年的數據都不降反增,地方政府和環保局全急了。不過,這套方法卻得到了國務院的力挺,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執行章程。 目前看來,2009年我國二氧化硫完成減排13.14%,已經超額完成目標;COD完成減排9.66%。“雖然最后一年還有變數,但完成這兩項‘十一五’減排目標很有把握。”趙華林說。 同時,經過“十一五”的歷練,我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和監管能力也得到了極大提升。近幾年來,國務院對地方環保企業和環保機構的投資達到100多億元,使得我國污水處理廠的能力建設近4年提升到前50年的兩倍,而燃煤機組的脫硫能力甚至提升了10倍。 “我國的環境保護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趙華林說。 “十二五”減排指標“二變四” 雖然完成“十一五”減排約束性目標指日可待,但趙華林指出,“十二五”仍然面臨嚴峻形勢:第一,經濟結構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第二,以煤炭資源為主導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第三,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如果不改變生活方式難以支撐目前的城市化率。 趙華林說,中國的環保事業還沒到可以松口氣的時候。 那么,“十二五”會出臺怎樣的減排規劃? 趙華林表示,目前,由于二氧化硫的下降,很多地方的酸雨由硫酸型變成了硝酸型;同時,水體中導致富營養化的氨氮日益增多,使得我國一些湖泊藍藻暴發。因此,水中的氨氮和空氣中的氮氧化物將作為“十二五”的環保重點,成為約束性指標,“十二五”污染物排放約束性指標將由2項擴展為4項。 另外,在“十一五”的兩項約束性指標中,雖然二氧化硫減排是覆蓋全國的,但COD減排則只覆蓋了城市和工業領域。而在最近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中,來自農業源的COD占總量的47%。趙華林指出,農業源的COD削減也將是“十二五”的重點之一。 對于一些地方特有的磷、重金屬等污染,可能將不會列入全國性減排約束性指標,而是要求地方列入區域約束性指標。 而在工業源方面,脫硫脫硝還將繼續推進。同時可能要增加電廠的電除塵和布袋除塵,以控制顆粒物的排放。 “在繼續抓好工程減排的同時,也要重點推進結構減排。這也是一個重點。”趙華林強調。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