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動態】發改委:中國碳減排指標為自主承諾 在國內具有約束力 |
(時間:2009-11-27 13:42:09) |
在昨天(11月26日)下午中國政府公布碳減排強度下降指標之后,國新辦連夜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和外交部副部何亞非解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目標。 解振華在發布會上表示,這一指標是中國自主做出的承諾,在國內具有約束力。他同時敦促發達國家制定更有力度的減排承諾,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他還認為應該規定發達國家減排目標中碳交易比例。 該決定為自主行動 解振華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政府決定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解振華說,“這是中國根據國情采取的自主行動,也是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巨大努力,充分表明了中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積極負責任的態度。” 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表示,中國盡最大努力在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積極成果。他強調,“今天外交部也已經宣布溫家寶總理將出席哥本哈根會議,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5年內或減排15億噸二氧化碳 解振華昨天還公布,到今年上半年中國單位GDP的能耗比2005年降低了13%。“十一五規劃”制定的目標是2010年的比2005年降低20%。“經過努力,應該說20%左右的目標還是有希望實現的。”他表示,如果實現了這個目標中國在5年當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至少有15億噸以上,這在全世界各個國家當中減排量都是非常大的。 而對于40%~45%的碳減排強度下降指標,解振華說:“確實有很多困難,在這方面我們還要繼續努力,當務之急是把降低碳強度這項工作做好。” “我們的措施是不走發達國家的老路,要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既要保持我們的發展,保證有合理的增長和排放量,又要降低溫室氣體增長的速度,這是該決定最本質的內容和要求。”解振華指出。 他還提醒說,提高能效、節能越往后越難。中國最近3年關閉了很多鋼、鐵、焦炭、小火電、水泥等廠房。如果我們把容易減排的、容易提高能效的都減排了,以后再提高能效就會越來越難,付出的成本會更高。 中國未得到國際資金技術支持 距離哥本哈根大會還有10天的時間,解振華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出發達國家現有的承諾過于籠統,且不應包括通過碳交易和碳匯達到的減排量。 解振華表示,按照巴厘行動計劃的要求和公約、京都議定書的規定,發達國家要率先大幅度減排,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前他們應該公布自己的絕對減排的目標。 除此之外,按照《公約》的要求和巴厘路線圖的授權,發達國家在率先大幅度減排的同時還應該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轉讓技術。他指出,到目前為止沒有看到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做出實質性的承諾和采取實際的行動。 解振華稱:“中國在過去采取的減緩行動并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資金和技術轉讓支持,我們現在這個決定也沒有得到發達國家資金跟技術的支持。” 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中既有國內減排的量,也有碳交易和碳匯的作用。而中國的目標完全是靠降低能源消耗當中的碳排放來實現的,不包括碳交易,也不包括碳匯。“所以我們在談判中提出來,能不能規定發達國家在國內減排和國外購買減排量的比例。”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