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動態】傅雯娟:嚴格規范環評審批和市場秩序 |
(時間:2009-10-15 10:36:27) |
黨中央、國務院近期對開展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各地各行業積極響應、迅速行動。根據中央統一部署,環境保護部門在專項治理工作中承擔重要任務。中央紀委駐環境保護部紀檢組組長傅雯娟日前在接受中國環境報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針對當前工程建設領域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環保部門要不斷提升環境管理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環境權益,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建設項目環境違法行為突出 傅雯娟指出,今年以來,各級環保部門通過規范環評審批管理、強化環境執法、加強環保驗收管理等措施,切實提高了工程建設領域環境保護管理水平,對保障中央一系列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建設項目環境違法行為依然突出。在個別地方,“未批先建”、“未驗先投”等環境違法行為依然存在,“越權審批”、“拆分環評”等違規審批現象時有發生,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兩高一資”產業有所抬頭。 她說,最近,有些省份在建設項目環評執行情況檢查中,發現多達700個“未批先建”項目;有幾個省則在近年違規建設了數百萬千瓦的火電項目,主要供應違規建設的電解鋁項目。而在規劃環評方面,一些部門和地方對規劃環評的要求和實施主體認識不清,沒有真正將規劃環評納入決策過程,違法違規行為更是屢見不鮮:有的地方城市規劃未經環評盲目調整,導致產業發展布局不當,致使石化工業園區與居住區相鄰,產生了重大環境風險隱患;有些流域開發規劃未進行環評,確定的水電等行業發展整體規模和布局不合理,導致流域生態環境惡化。 傅雯娟表示,工程建設領域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加重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影響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的完成,削弱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重大決策和部署的貫徹落實,弱化了政府公信力,損害人民群眾環境權益。針對上述問題,環境保護部多次認真研究、系統分析,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明確要求。 針對環評關鍵環節重點排查 環評制度是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節能減排的有力手段。據悉,此次在全國環保系統開展的專項治理工作,就是要把強化環境準入、著力提升產業導向能力作為重點之一,著重檢查各級環保部門執行國家環境管理政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四個不批,三個嚴格”要求的情況。 對此,傅雯娟強調,在各地的專項治理行動中,將對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環保審批情況進行排查,確保國家拉動內需的項目符合各項環保規定;對“兩高一資”、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的環評執行情況進行清查,嚴格防范以擴內需、保增長為借口盲目投資;對涉及重金屬排放的有色金屬等行業的項目環評審批及竣工驗收情況、涉及飲用水水源項目的環保審批情況以及核與輻射建設項目環評執行情況等要進行重點檢查。通過專項治理,環境違法違規行為要得到及時懲處,扭轉“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同時,要對“越級審批”、“拆分審批”以及降低環評文件等級要求等違法違規行為重點查處;排查環評機構“弄虛作假”、“虛報瞞報”等違法違規行為。通過專項治理,進一步規范環評審批管理和環評市場秩序,強化監管力度。對垃圾處置處理、輸變電、房地產、污水處理、市政道路等公眾高度關注的建設項目環評公眾參與執行和落實情況進行重點檢查,嚴厲查處不認真執行政務公開和公眾參與的違規行為。通過專項治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對項目建設環境影響的知情權、參與權,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 傅雯娟指出,在專項治理工作中,各級環保部門要充分運用好《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這一有力武器,對規劃環評的開展情況進行認真梳理。要著重對產能過剩的鋼鐵、水泥等行業的規劃,對水環境影響較大的造紙、化工、石化等行業的規劃,與區域生態安全格局聯系緊密的礦產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建設等方面的規劃,工業企業相對集中的開發區及工業園區規劃等環境影響評價開展情況深入排查。她同時表示,對于未依法組織開展規劃環評的部分重點行業,將暫停受理和審批規劃所包含的建設項目環評文件;對未進行規劃環評的區域、流域,因規劃實施造成重點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總量控制指標的,將果斷采取“區域、流域限批”。“要通過專項治理工作,使環境保護參與綜合決策能力進一步加強,規劃環評從決策源頭預防和控制不良環境影響的效力得到充分發揮。”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