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大成果,就是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為五大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為了解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人與自然的突出矛盾提出來的,是對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積極探索。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特征和任務
從人類文明發展形態的角度看,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發展形態的一次飛躍。
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具有以下四個顯著的特征:一是從生產領域看,要立足于以第二產業為主體、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實,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生態化推動產業升級,建立高效的生態工業體系和集約型的生態農業體系;二是從消費領域看,要堅決反對奢侈消費,提倡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三是從城市化發展看,要以節水、節能、節地、節約資源和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前提,建立緊湊型的城市和城鎮體系;四是從空間布局看,要根據東中西三大地帶、大江大河西水東流、多丘陵山地和西部地區生態脆弱的環境特征,建立維護全國環境安全的產業空間布局體系。
按照胡錦濤總書記的指示精神,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一要努力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改變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發展方式,主動選擇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產生活方式,努力把經濟開發活動控制在環境可承載的范圍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二要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體制建設,健全和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和嚴格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完善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法律和政策。三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對節能產業和環保產業的投入,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減少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四要重點搞好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讓江河湖海得以休養生息、恢復生機。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建設環境基礎設施,切實加大環境管理力度,堅決將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下來;要尊重自然規律,用人文關懷治水治污,喚起群眾珍愛水資源、保護水環境的覺醒。
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保道路
在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進程中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嶄新的偉大事業,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我們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認真總結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的經驗教訓,在我國30多年環保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保道路。
探索環保新道路,必須堅持歷史性轉變的指導思想。這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措施。要按照溫家寶總理在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上提出的加快實現“三個轉變”的要求,真正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堅持歷史性轉變的指導思想,必須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考慮、統一安排、同時部署;必須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的責任制和問責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的責任落到實處;必須把環保要求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形成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政策氛圍;必須大力開展環境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境意識,完善環境保護的領導體系、組織體系,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保護環境的合力。
探索環保新道路,必須從國家戰略層面解決環境問題。這是源頭控制的基本要求。要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努力降低單位產值的資源消耗量、污染產生量和生態損耗量,全面減輕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壓力。一要優化產業結構,以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為目標,建設生態農業,調整能源結構,發展低碳經濟,促進工業結構升級,增加服務業比重。二要優化國土空間結構,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的不同要求,合理安排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建立和完善推進空間合理開發的評價體系、政策體系,特別是財稅體系。完善環境功能區劃,實行分類指導、分區管理,全面提高環境保護的效力。三要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和跨越,營造政策環境,激勵自主創新,力爭在工農業生產的生態化改造技術、環境科技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提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科技含量。
探索環保新道路,必須從再生產全過程制定環境經濟政策。這是全方位防范的主要體現。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體系。加快推進水、電、石油、天然氣和礦產資源性產品的市場化進程,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在增值稅轉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鼓勵節能環保的財稅體系;建立環境保護調控的信貸體系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實現信貸安全和環境保護“雙贏”;完善鼓勵社會綠色消費、政府綠色采購的有關政策,開拓綠色產品市場,促進國內消費,優化出口結構。二要進一步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按照補償治理成本的原則,提高排污單位排污費征收標準,促進環境污染“外部成本內部化”。全面開征城市污水處理費并提高收費標準,為城市污染治理市場化奠定基礎。積極探索排污交易,研究開征環境稅。三要將環境經濟政策由城市向農村拓展。認真實施 “以獎促治”、“以獎代補”的農村環保政策,建立多元化的環保投融資機制,不斷完善促進農村環保的政策體系。
探索環保新道路,必須實施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這是做好新形勢下環保工作的重要保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環境保護的狀況,“十一五”期間,要把保障群眾飲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把防治水、空氣和土壤污染作為重中之重,把污染減排作為當前環境保護的中心工作,大力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和完備的執法監督體系,認真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環境目標責任制三項制度,積極加強環境政策法制、宣傳教育、科學技術、國際合作四項工作,全面開展思想、作風、組織、業務、制度“五大建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當前與長遠、政府主導與市場推進、中央與地方、城市與農村以及區域之間環境保護六大關系,戒虛、戒假、戒浮,求實、求真、求深,動真情、出實招、求實效,切實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環境保護的成果。 (環境保護部部長 周生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