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玲雙手舉起一塊代表著環保愿望的綠色拼圖,健步走上“中華環境獎”頒獎臺。這位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莊重地和其他獲獎嘉賓一起,喊出“環保有我”這句此次大會的口號,共同將一棵象征著綠色環保的愿望樹拼貼完整。
2008年12月16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中華寶鋼環境獎”頒獎典禮上,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以科技創新推進節能減排,一年節約標準煤近百萬噸的業績獲得集體獎,成為我國電力行業第一家獲得此獎的企業。鄧建玲介紹說,“華電集團獲得這次大獎,我們感到高興和榮幸,這是對我們的鼓勵,也使我們感到了更大的壓力。華電集團自2002年12月成立以來,就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切實履行了中央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我們決心以此為起點,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堅持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積極探索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鄧建玲告訴記者,華電集團的火電裝機容量占全國火電裝機總容量的10%,有責任、有能力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發揮主力軍和排頭兵作用。華電集團成立以來,始終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的原則,大力推動節能減排從末端治理向源頭疏導轉變,從被動防范向標本兼治轉變,通過加快科技進步,推廣先進技術,大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使公司單位能耗和排放量持續下降,為社會提供了潔凈的綠色能源,在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中實現了競爭力的飛躍。
談到華電集團在節能減排中積累的成功經驗,鄧建玲提出,華電集團節能減排攻堅戰的戰術是:把好節能減排的源頭關,從清潔發展機制開發取得突破,在制度上保證項目在規劃設計階段貫徹節能減排政策。2007年,華電集團頒發了《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火力發電工程節能設計導則》,在節煤、節油、節電、節水、節地等各方面提出了各項先進指標,要求項目自科研階段開始即進行節能設計和各項能耗指標的規劃,在工程設計、系統優化、設備選型、材料選擇及工程建設等方面,綜合考慮各項節能措施,做到安全、經濟和節能的最佳結合。
“上大壓小”、關停小火電,是實現國務院確定的“十一五”國內生產總值單位能耗和二氧化硫總量分別降低20%和10%目標的重要舉措,也是華電集團推進節能減排的關鍵性工作。華電集團將“上大壓小”視為提升競爭力的機遇,建立節能減排長效機制,加大關停小火電機組的工作力度。2007年1月與國家發改委簽訂了“十一五”關停小火電機組73臺468.3萬千瓦的責任書,確定公司“十一五”期間關停規模增加到99臺692.3萬千瓦。根據華電集團制定的“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到2010年底,華電集團供電煤耗達到336克/千瓦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削減44.9%,控制在92.6萬噸以內;關停小火電機組692.3萬千瓦,在與國家發改委簽訂的“十一五”責任目標基礎上主動多關停224萬千瓦。
壓“小”后如何選擇上“大”?華電集團在優選項目中,高度重視項目規劃和設計選型。據鄧建玲介紹,主要做法可以概括為“兩優化、兩加強、一淘汰”,即:優化電源結構,優化技術結構,加強科技創新,加強環保建設,淘汰落后產能,優先發展符合節能減排要求的大容量、高參數的節能環保型火電項目。他向記者透露了一個最新消息,2008年12月15日,華電寧夏靈武發電有限公司二期兩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空冷機組項目正式啟動。“這是全球首個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空冷機組項目,工程預計‘十二五’初建成投產。”
在上大項目同時,加快清潔能源和新能源開發力度,是華電集團優化電源結構下大功夫的主要方向和內容。鄧建玲介紹說,水電方面,華電集團在2007年底水電裝機容量772萬千瓦,比成立時增加253萬千瓦,2010年將達到1500萬千瓦。風電方面,內蒙古輝騰錫勒等3個風電項目全部建成投產,裝機28.8萬千瓦,2010年將達到100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方面,2005年在十里泉電廠建成我國首臺秸稈混燃發電機組,秸稈年可用能力達10萬噸,相當于減少了7.5萬噸標準煤的資源消耗,每年又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3000萬元,同時還減少了廢棄秸稈燃燒造成的煙污染。安徽宿州等3個秸稈項目也已開工建設或者正在開展前期工作。同時,華電集團也正在積極開展核電和太陽能發電項目的前期工作。
談到華電集團今后的節能減排發展目標,鄧建玲強調說,推進節能減排向更高目標進發,離不開科技進步這臺加速器。華電集團制定并實施了2010年技術改造和環境保護規劃,圍繞環保、節能、高效,大力開展技術攻關,積極開發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促進生產運營、基本建設及電站裝備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技術升級,加大煙塵、廢水和噪聲的環保達標治理力度,推進火電廠資源綜合利用。華電集團正在繪就一幅清潔發展藍圖,2010年的主要經營目標是,裝機容量突破8000萬千瓦、發電量突破4000億千瓦時、利潤總額達到60億元人民幣、凈資產收益率實現7%。
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合作媒體,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