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動態】解振華:我國倡議各國合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
(時間:2011-6-24 9:07:11)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22日說,為加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各國應從本國國情出發確定適合自身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加強國際合作,把技術創新作為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動力。 解振華在22日晚間開幕的應對氣候變化與綠色低碳發展高級別國際研討會上說,各國國情不同,所處發展階段不同,推動綠色發展的重點和方式也有所不同。應當尊重各國的選擇,不應也難以實行統一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各國應立足本國國情,把握機遇,確定適合自身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 他說,中國是一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剛超過4700美元的發展中國家,擁有13.4億人口,各地區發展很不平衡,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環境等多重挑戰。中國已經從自身國情出發,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通過節能減排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解振華說,應對氣候變化離不開各國通力合作。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任務,需要世界各國加強合作、積極創新。 “從現實能力看,發達國家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掌握著先進的低碳技術。發展中國家不但缺乏足夠的資金,更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持。發展中國家一旦得到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支持,就能夠避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鎖定效應’,在全球范圍內用較低的成本盡可能多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他說。 他說:“希望發達國家兌現承諾,積極提供資金、轉讓低碳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推動全球綠色低碳發展。” 在談到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時,解振華說,只有加快研發、推廣綠色低碳技術,實現產業化,才能真正實現綠色低碳發展。鼓勵技術創新必須保護知識產權,但知識產權保護不應成為技術轉讓的障礙。國際社會應當在聯合國有關氣候變化公約框架下建立鼓勵技術創新、促進技術轉讓的機制,切實實現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低碳技術,使先進適用的低碳技術為全人類服務,為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這次為期3天的會議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駐華機構共同主辦。出席會議的300多名代表來自歐盟、美國、英國、意大利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機構、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30多個國際組織、國內低碳試點省市及地區政府以及耶魯大學、清華大學等學術機構。 會議3大議題分別是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與行動,適應氣候變化的現狀與挑戰,應對氣候變化管理與融資能力建設。 近年來,全球酷暑、干旱、洪澇等極端氣候頻發,給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嚴峻挑戰。進入新世紀,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各國高度重視發展綠色產業,視之為應對金融危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