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成渝氫走廊”建設機遇,加快打造氫能裝備制造先行區
發展新質生產力 自貢“氫”裝上陣
“標準廠房目前建了多少?這個月東鍋空氣預熱器換熱元件數字化生產線要開工;還有,加氫站的流程走到哪里了?”3月7日一大早,自貢市自流井區科技和經濟信息化局,局長廖常平召集業務部門工作人員開會,一項項確認氫能裝備制造產業園的任務進度,不時還有電話打來溝通合作事項。
這是一場爭分奪秒的沖刺。搶抓“成渝氫走廊”建設機遇,去年12月,自貢市氫能裝備制造產業園成立,轟響氫能產業“引擎”。當前,自貢正從構建“氫”鏈條、促進創新示范兩方面發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打造氫能裝備制造先行區。
構建“氫”鏈條 既要做“內培”,又要做“外引”
3月6日,自貢市大安區,自貢漢能氣體有限公司的天然氣轉化制氫裝置高速運轉,產出的氫氣源源不斷地輸送給自貢硬質合金有限責任公司。“我們的設備可年產70萬公斤氫氣,除了供企業使用外,還富余28萬公斤以后可用于氫能示范項目。”該公司副總經理羅強說。
自貢漢能氣體有限公司是上海漢興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已在自貢制氫13年。羅強介紹,去年8月,集團總部與自貢東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在沿灘區成立了自貢漢興東恒氫能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導電炭黑生產工業副產氫氣制備高純氫,可實現年產550萬公斤氫氣,預計今年8月投產。
打造漢興能源氫能裝備研發制造基地——該公司這一規劃與自貢氫能產業發力方向不謀而合。依托充足的氫源保障,自貢目前已擁有東方鍋爐、中昊黑元、漢能氣體、川油科技等17戶本土氫能產業鏈核心企業,基本形成“制、儲、運、加、用”氫能全產業鏈,一些技術已走在全國、全省前列。如川油科技50MPa高壓儲氫井技術已在中石化推廣應用;東方鍋爐已發布兆瓦級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槽、270千瓦燃料電池系統以及兆瓦級“氫—儲—冷—熱—電”五聯系統等。當前,東方鍋爐正以高壓氫氣儲罐研制為重點,拓展氫能技術裝備生產線,同時發展重卡、無人機、通用飛機等領域用氫燃料電池。
既要做“內培”,也要做“外引”。以氫能裝備制造產業園為載體,自貢按照“一園兩片區”——西南(自貢)國際陸港片區和東鍋產業園片區布局氫能科研基地、加氫綜合能源站和節能環保裝備、化工容器、氫能裝備制造產業。
“去年11月,自貢成立了氫能產業招商工作推進組,現已招引東方鍋爐儲氫裝備產業、蜀道氫能裝備制造產業園、東方鍋爐氫能裝備產業園三大項目。”自流井區投促局局長鄒競帆介紹,今年將主要聚焦氫能裝備進行招引,上個月密集拜訪了中船(邯鄲)派瑞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亞聯氫能等企業,近期計劃前往北京和天津洽談。
通過整合騰挪閑置低效工業用地,氫能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已儲備1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陸港片區儲備工業用地熟地516畝。自貢力爭到2025年,產業園面積拓展超1000畝,產值達10億元。
拓展“兩手抓” 一手抓場景,一手抓創新
3月6日,在位于東方鍋爐自貢基地的自貢氫能重裝物流園區,一輛輛氫能重卡裝載著生產原料從倉庫出發,送往部件組裝車間進行加工。去年11月,12輛氫能重卡正式“上崗”,成為自流井區加快建設氫燃料電池汽車物流應用示范區的“先頭部隊”。
不僅聚力打造氫能產業發展集群,自貢還積極拓展氫能特色應用體系。
自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規劃建設1座加氫綜合能源站,預計6月開工建設,年底前投運,與12輛氫能重卡形成川南首個氫能示范應用場景。
此外,自貢還積極拓展各領域氫能示范應用場景和探索商業模式。如在市區到郊區客運班線、自貢·中華彩燈大世界擺渡公交線、“夜游釜溪”航線投入氫燃料電池汽車,打造氫能交通示范“三線”,并在自流井區投入氫燃料電池公務用車、環衛車等,逐步擴大應用范圍和規模。
探索開展氫燃料電池冷鏈物流示范,自貢將依托西南(自貢)國際陸港、國家級冷鏈骨干物流基地、自貢航空產業園等,嘗試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摻氫天然氣(HCNG)汽車在冷鏈物流、環衛、公交等領域的應用。
核心技術也在不斷突破。中昊黑元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的頁巖氣等離子體裂解制氫副產炭黑“零排放”裝置,已完成100千瓦等離子裂解試驗,正在開展中試技術研究。該產品可用于發電、航空和燃料電池等,結合自貢產業優勢,可優先支持氫能在物流、客運的應用,建設高速氫走廊等。
依托本土科研院所資源稟賦,自貢還實施氫能專業型人才培育工程,健全氫能人才、科技與產業一體化推進機制,實施高端人才引進“雙百計劃”品牌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31個,在裝備制造、壓縮天然氣、液態天然氣等領域擁有大量技術人才。
今年1月,《自貢市氫能裝備制造產業支持政策》出臺,在項目招引獎勵、現有企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氫能應用示范、金融支持五個方面提出10條政策,在應用場景打造方面資金補貼最高給到500萬元。當前自貢已錨定目標,到2025年簽約3戶以上氫能裝備企業,研發應用3—5套氫能裝備;2027年,氫能產值力爭達到50億元。
來源: 四川日報(記者 行曉藝)